一个和八个

剧情片大陆1983

主演:陶泽如,陈道明,卢小燕,赵小锐,赵健文,翟春华,魏宗万,谢园,韩飞

导演:张军钊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2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3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4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5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6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3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4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5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6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7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8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9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9

详细剧情

  抗日时期,华北地区遍地烽火,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面对着敌人的步步紧逼勉力周旋。指导员王金(陶泽如 饰)本来从事敌后工作,因叛徒陷害而遭到组织怀疑,被和三名土匪、三名逃兵、一名奸细(谢园 饰)以及一名投毒犯放在一起关押。王金求助锄奸科长许志(陈道明 饰)重新查明自己的案情,但各部队失去联系,后有日军追兵,许志无法证明王金的清白。在王金和其他八名犯人的交往中,他用刚正忠诚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土匪头目大秃子(赵小锐 饰),以及逃兵中的老大哥老万头(魏宗万 饰)。不久,部队陷入日军包围,许志身负重伤,王金等人以待罪之身迎击日寇……

 长篇影评

 1 ) 一九八三年,穿透中国银幕的幽灵

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前两天终于有幸在学校看了这个片子,俏佳人版的VCD,效果不大好。十三年前的拍的片子,如今看来,厚重迫人之气犹在。

在豆瓣上。《黄土地》,411人看过。《一个和八个》,只有62人看过。如果没有最近《一个和八个》同名话剧上演,我想看的人会更少。

事情大略经过是这样的:
1982年,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怀着郁闷的心情被发配去了广西电影制片厂,远似天边。四人在一起整天就是琢磨着出人头地,于是他们组成了青年摄制小组。1983年,小组的第一部作品《一个和八个》公映,当银幕被那颗诡异的子弹划破的刹那,人们纷纷呼喊:一个幽灵诞生了。

戴锦华老师说:这是第五代第一次集体作业,被公认为第五代开山之作。其形式上的革新性超过其内容。也有人认为影片以一种“过度表达的形式”对经典革命叙事加以“破坏性重述”,并以一种“自辩、自指式的陈述”讲述了一个关于“冤屈”与“忠诚”的主体,其内在意识形态在表达一种对主流“臣属的姿态”。

(很好,戴老师说的很高深嘛。我没听明白。)

1983年,正值中国社会现代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阶段,传统的中国与西方全面接触后给人民思想产生震荡。人们逐渐意识到:党风建设在整个社会架构和文化重建中所占分量之重,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沉默下猛烈动摇。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一个和八个》的剧本取材于郭小川同名诗歌,沿用了其基本框架和叙述,然而后部编剧对于战争冲突做了淡化,使之产生了一种全新命题——关于“人”的疑问。整个影片突出“人”,显然是受李泽厚“人的哲学”和苏联解冻时期电影《雁南飞》《第四十一》等战争反思片的影响。他们的描述对象超越了具体的“人”而直面人性,从“人”去看历史,从而去追问其根源性。在整个第五代影片中,将人性抽象化具体化真实化,超越“阶级精神”和“民族情感”成为其基础语调。这种与历史书“唱反调”的精神在当时社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本片在宁夏镇北堡实景拍摄,后遭遇多方人士诟病虚假,因日本侵华并未曾到过宁夏。《一个和八个》在成片过程中遭遇困难重重:公映送审半年,共修改107处。公映三年后,收回拷贝重新剪辑发行。虽然某些原始结局我们看不到,但对于现在的版本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底下暗自感情的激烈和汹涌的力量。

在第五代以前,绝大部分导演沿袭巴赞之“现实主义渐进线”学说,受传统“影戏”影响较深,注重情节架构和人物关系,对于视听语言则几乎降为自然状态,对于电影本体认识不足,造成“电影味儿”的缺失。而《一个和八个》在电影造型和构图上不啻为一次强烈的暴叛,其一反传统的观念,大胆运用不完整构图,给中国电影带来一次美学巨变。

整个影片更大是归功于摄影张艺谋对于影像风格的坚持。他说:“《一个和八个》就是针对当时那种造作的、娘娘腔式的电影的反抗。它的思想内涵不见得有多深刻,故事叙述也不那么独到,人物塑造也不那么突出,但就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虽然在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的《沙鸥》和壮壮等人的儿童片《红象》中曾有意识尝试过此类构图,但都是在运动状态中的。而作为一种电影造型,静态的不完整构图给影片带来一种独到的美学意义。于是我们看到如同黑白版画般线条分明如刀刻的却隐藏在黑暗中难以辨认的人物的脸。大量封闭的环境中,如地窖,用广角镜头拍摄,用碾子等物品做前景,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背景多为平面,使人看上去失去空间感且造成让人窒息的挤压感。这种压抑不光影片中人物的心境反映,更是第五代刻意营造的一种内心盘旋的氛围。通过造型语言,将人物情感直接化为视觉形象。反观之后的第五代作品如《黄土地》、《红高粱》等片的造型特征,都不折不扣从此沿袭而来。

《一个和八个》在第五代有意识的反对“学院派”墨守成规的拍片方式和缺乏个性匮于个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八十年代初毕业第五代是在电影学院里看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长大的。这种当时被称为“野路子”拍法的《一个和八个》是年轻的第五代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的结果。影片中所构筑的每一个土匪的倒下都是一个“人”的再生。这种超越简单“阶级善恶论”的个体价值的再现,是中国电影史上革命叙事第一次突围。在以往革命电影中十恶不赦的坏人第一次在银幕上呈现人性本身复杂的力量,还原了更为符合人性的真实面目。虽然以现在的审美趣味来看,影片细节粗糙或者某些表演过于偏激。但在其表演意识及视听语言上的突破创新已经足够我们记取的了。

 2 ) 奇怪的版本

我看的这个版本挺奇怪,《电影鉴赏辞典》上的剧情是:鬼子要奸淫女卫生员,瘦烟鬼掏出枪,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女卫生员,“保全了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的精神与肉体的圣洁,那是令人心灵震颤的一枪”。而我的这个版本是瘦烟鬼发威,接连打死几个鬼子,救出女卫生员,两个人相扶着蹒跚远去。远不如原版本有境界。 这个版本87分钟,据说原版本是100分钟。 电影真精彩,张艺谋的摄影功劳最大。我尤其喜欢那一大段剪影戏。

 3 ) 死,其实也没什么

      看完之后才了解到,影片被多次修改过,原本的结局是所有人都牺牲了,但是我看的版本却不是这样,比如,原版是女卫生员在快要被日本鬼子强奸的时候,瘦烟鬼开枪杀了女卫生员,保住她作为一个战士和女性的尊严。我看的版本是瘦烟鬼一口气杀了所有鬼子。也不是说杀了所有鬼子不好,但是比起无奈枪杀女卫生员,实在震慑力度小了些。原版中他们所有人的尸体组成了一个沉重的“人”字,而我看的版本却不是这样。(广电局惹的祸)不过没有关系,我已经知道了原版的部分结局,体会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某些意思,那就已经很足够了。
      在影片中感觉有很多对于人性的折射,从一开始王指导员和8个犯人的敌对到并肩作战,从瘦烟鬼去而又返来找女卫生员和奸细,从最后因为受不了王金的原则而主动离开的粗眉毛,从女卫生员被鬼子抓住时拼命大叫大叔快跑·····其实关于人性的电影看了不少,但是还是很震撼,难怪会是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电影,这就是一个标志,尽管被修改过。另外,如果原版真的是女卫生员被打死,那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不是说死得好,但总比活着受侮辱强。也许我没有什么立场或者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我是真切感受到,死,真的不可怕。影片中的犯人,在那样的时代也不能说不是战争给逼的才成为了土匪或者逃兵或者奸细或者投毒犯,但是在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杀害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了一起对敌,让一个为人不齿的身份去做矛盾,让人惊讶的决定,体现了人性,也更说明,死,终究算不了什么。

 4 ) 中国人,冲啊!

    今天下午在老师那里看了这部影片。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影片中的细节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这部20多年前的影片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转折,从这部电影开始,第五代导演登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而这部电影,注定会被之后的中国电影人铭记。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明了。抗战时期,押着9个犯人的连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络。随着敌情的越发紧急,部队带着犯人们转移变得困难。最后,部队无法避免与日军的交火,于是战士们都冲上了前线,而看管犯人的战士也在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去支援战斗。这时的犯人们,没有逃跑,而是拿起了武器,冲上去加入了战斗……
    大概的故事就是这样,让我感到震撼的几个镜头,有:
——战士们为了拉开两个打架的犯人追到一个地方,突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坑里比刚才更多的死去的中国平民。所有人静静地伫立在坑前。只有一个犯人不住地咳嗽……
——许科长把王指导员叫了出来,问他谁能证明他是被诬陷的时候,王指导员立刻说出五团的三营营长。但当他听到“他已经牺牲了”这句话时,他没有说话而是长时间的沉默。此时的画面像是定格了,给我们留下的是他静止的背影。
——在战斗前夕,许科长正在犹豫是否要处决犯人时,其实是被诬陷的王指导员默默地走到了边上,准备接受死刑。当他见到许科长和战士们迟迟没有开枪,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把子弹省下来打鬼子吧。”意思是他可以接受被砍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大胆的运用了许多不完整的构图。例如极不平衡、极不协调等甚至是“错误”的构图;可是这些构图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镜头中的矛盾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矛盾,镜头中的冲突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冲突。冷暗的色调表现了压抑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出现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人的面孔,在化妆和灯光下的镜头中,冷峻的面容被表现的如同雕塑一般。
    想提到最后的镜头——王指导员背着许科长,伫立在地平线上,久久地凝望着远方……

P.S. 这些文字有感而发,说不上是评论……刚才到豆瓣来看看有没有对于这部重要的电影的评论,居然没有。于是产生的自己写一篇的念头,算是抛砖引玉吧,呵呵。

 5 ) 破局之影《一个和八个》

如张艺谋在影片放完后 心里一凉来说

整部影片开篇即黑 黑不隆咚 整部片子构图也是极端叛逆 当时一看画面心里猜测是张艺谋老师的片子 一看还真是 如果说电影有作者电影 那张艺谋在做摄影师就有了自己的印记 就是叛逆构图 同老井 黄土地如出一辙。

很多书上写《十个和八个》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我就突然想 这部电影在刚一开始说实话很不吸引人为什么评价这么高,特地搜相关的论文。再看了三篇后猛然记起在看这部影片时弹幕并不多。叫好和叫座是不一样的概念的。不叫座并不能否定他的艺术意义。

整部影片在打遭遇战以前色彩以主要以黑灰为主 黑脸黑夜 黑调 整部影片很少采用人工光源 大部分为自然光源 黑主要来传递沉闷压抑气氛 如何向白转变 加入了红的色彩 一场遭遇战 整部色彩转向白———明亮的阳光 天空 也完成了从压抑到释放的情绪释放 即色彩蒙太奇。

构图 一句话来说就是极端叛逆

不完整构图 半脸拍摄 边角的画面任人物调度(只露个头在画面底部 神构图hhh一眼就觉得是老谋子)在画面前后景的布置上也是很夸张 前景多是占主要篇幅且倾斜的巨大物体 另外在遭遇战之前所有 “罪犯”都没有单人镜头。遭遇战开始出现单人镜头。

该片在拍摄瘦烟鬼打死杨芹儿时 拍了两个版本就是恐怕将来审查通不过。后来该片在审查过程中确实经历多次修改。张军钊直言被折腾的一头雾水甚至麻木 丧失判断力了。我深有体会,一是在长时间剪辑一个片子时会丧失判断力 所以在最后片子要定时 不会立马定 会让自己放松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再回过头来看片子。二是每个片子都是自己的孩子,不许别人说不好 但又要改 到最后面目全非 感觉很不好。

在《电影名片十五讲》一书中 详细剖析了该影片的艺术处理方式 但我觉得在对大秃子之死的地方有些过度解读 我看的感受是一个好汉死的悲壮 体现他碎是一个土匪但也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说他罪孽都被洗涤了灵魂也升华了有些牵强 让我头大。

在艺术上 儿子不必像老子 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 艺术上的重复是衰落的标志

 6 ) 谈谈同名话剧吧……

  刚看完同名话剧,谈谈这个……
  
  《一个和八个》,确实是部男人的戏,所有的主角就是这九个。还记得小时侯在电视上看过张军钊导演的电影版本《一个和八个》,那时候知道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但看的时候还是没有很感觉出味道,可能那个时的自己正值年少,看影视还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性。
  
  那日,晚上,在中国儿童剧场,我再次邂逅《一个和八个》,只是这时,不是电影,而是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韩杰担任导演和编剧。入场后我才知道《一个和八个》原来是根据郭小川同名诗歌改编的,这时才惭愧自己一直以来对它的无知。
  
  电影中的“一个”是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的一位八路军指导员,而话剧中的“一个”是在刺杀叛徒时因不忍伤及叛徒身边的小女儿而被囚禁起来的八路军地下党员王金。那话剧中的“八个”和电影中的“八个”一样,都是有着不同背景的罪犯,话剧中的八个具体的身份是五个土匪、两个逃兵和一个汉奸。
  
  话剧前一部分,八名罪犯和八路军王金一起被囚禁了起来,而他们一起被一根粗大的绳子通过手来串绑,王金成为了所有罪犯奚落与攻击的对象,而所有的罪犯都有着他们当罪犯的苦衷,或为了孩子或为了生活。但在八路军与日军的枪战声中,他们逃到老树林里。在面对无法解开绳子的束缚时,在对未来的绝望争执时,王金挣脱了绑在手上的绳子,又好心帮八个罪犯给解开绳子。
  
  
  在遇到垂死伤员交代需要传送的文件时,所有的罪犯还有王金都十分激动,对于罪犯而言,他们觉得成功送出文件,能立功赎罪,对于王金而言,送出文件能得到组织的认可。但,风卷走了文件也卷走了他们的期待。而鬼子在森林边大声放话,只要交出一个八路就能得到一条生路。八个人陷入了一种矛盾和斗争中。
  
  印象深刻的是,当大家说日军把所有的路都给堵死了时,那个十七岁最胆小的罪犯说:人走的路都没有了,但还有一条畜生走的路,那就是把王金交给日本人。而原本很狡猾的独臂罪犯在抓阄抓到由他去把王金带给日本人时,一种害怕让他颤抖,这不仅是源于良心上的抗拒,更是自己孤立去做坏事的一种无助感。这个时候我联想起了王金在被上级审讯时说的:我看见叛徒边上的小女儿,可是就我一个人啊,如果还有一个战友在身边就好了。我无法自己去决定那个小女孩的生死,如果有战友在边上,他一点头,我一定会拉响手榴弹的……那种无助而悲凉的心态,让人触动。
  
  当王金主动带路并且以身为桥在淤潭中让八个过去时,八个人全部被感动了。因为王金把他们当人看待,虽然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连畜生都不如。最后,一个个,在同胞们的尸骸前拿起了抢,最后全部牺牲,而雪花无声的飘落。
  
  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认真,可以说非常棒!剧中王金被审讯时候的上级、垂死的八路军伤员还有敌人,都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倒也恰到好处。一开始我还以为最后会出现与几个日本人搏斗或者枪战的场面,实际也是以一个和八个的动作姿势来表现的。如果说有什么觉得不足的地方,个人觉得情节上一些部分需要再细腻化一些。比如那根捆绑大家的绳子,当还被捆着的王金说用嘴巴帮其他人解开的时候,其他人一个个争取第一个让王金用嘴解开,争论一番后彼此都瘫在地方无望看天。我就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彼此就不能考虑用嘴巴解开?!虽然是话剧,但一些细节还是能让观众更理解一些为好。
  
  如果说《一个和八个》的电影体现了爱国情操,那么话剧更强调了人性与尊严。而它们共同突出的,则是战争的苦难以及对善良本身的唤醒与复苏。我想,经历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强敌的面前,始终不应该倒的就是尊严和团结。
  
  (P.S:在剧场里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且是边侧,远远地拍摄了一些照片,碍于舞台摄影经验还有相机镜头的局限,效果不是很好。照片可上http://happyelf.blogdriver.com/happyelf/1245588.html浏览)

 短评

一个给八个洗脑...

7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7/10。对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主题升华的意图未能实现,王金对囚犯的教育太概念化、软弱无力,特别是土匪恨不得杀掉八路军逃出去继续抢劫,八路军无言对着光秃的环境、烧剩的房架子和跑向镜头纵深的发疯村民,更不愿意与一伙汉奸、土匪并肩作战,单凭自发性激起恶棍的爱国心其转变过于生硬,结尾势单力薄的瘦烟鬼为守护战地女神打响的枪,突发神威打死一群鬼子,胜得不切实际,两位八路军互相支撑着形成一个‘‘人’’的场面固然感人,隐喻犯人黑黝黝的灵魂被洗净重新做人,但也是简单地直陈意义。许多手法具有反传统的光芒,开头将近十分钟看不见完整的人,只听见黑暗中摸索的人影发出动静,淡化了逃狱戏的悬念,然后王金要反映自己的情况,乱哄哄中一束光打下来,房子垂着一根捆犯人的绳子,重铸了狭窄黑暗的内景中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人性状况。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绝对的化神奇为腐朽。老谋子的摄影比较突出。陶泽如、陈道明、谢园当年都超嫩超帅。

13分钟前
  • Hushnore
  • 还行

太黑了啥都看不清 男声低吟很沉重。。。我还是滚我的蛋吧

14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视听语言的革命性,亦有电影史上的延续性。如战争片和“革命样板戏电影”的痕迹:1.“三突出”原则,仰角度拍摄英雄人物。2.强调英雄人物身体的物质性和雕塑感,masculinity。其他如大远景与大特写突然剪切、残缺/不规则构图及突然爆发的原始能量,今日看来仍独特。

19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第五代发轫之作,电影有前卫的自我表达在其中,但也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2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第五代开山作,名不虚传。雕塑一般静默的人物,造型性突出,黑白逆光拍摄,极端倾斜不对称构图,人物都在对角线,山沟,或是小点,画外音,画外空间,声画不对位,特写两极镜头,特写与大远景来回切换摄影,构图,声音,非常的突出,也就是视听语言非常的突出,and张艺谋非常的突出,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里,张艺谋的作者性其实还更强一些#第一部资料馆,氛围很好

27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女卫生员叫那一声你快点回来,大爷,听到之后那个演员的表演真好,那细微的动作真是绝了,镜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后背的拍摄角度。

29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意识形态上确实比较主旋律,试图用个体英雄主义来同化他人思想,并且多次用特写塑造正义凛然之感,政治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不过更让本片载入中影史的是老谋子的摄影,压迫感的构图加上破败的环境赋予了本片独特的气质,一种绚烂的壮烈感,后面的《黄土地》也是有迹可循。

33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他们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郭小川倍受争议的同名长诗改编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作品虽然因为审查问题,被删节修改了107处之多,但今天看来仍然力透银幕:雕刻般的人物造型,昏暗险峻的影像与构图,大段的寂静配合低沉的男声哼唱,使这部革命战争影片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凝重。”

3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在那个中国电影刚复苏的年代,这种凛冽而生猛的视听语言对电影界确实是一种涤荡,造型艺术虽然别开生面,但价值观依旧是跪舔式的主流之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初到人才匮乏的西影厂,因而有了直接担纲的机遇,小试牛刀时还略为放不开思想教育的枷锁,但这已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08资料馆

41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http://www.56.com/w41/play_album-aid-10511108_vid-NTQzMDU5MDQ.html

45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国产战争片补遗。时代性的资源限制往往会逼出影像的表现力极限,而这极限首先由“字里行间”而直达导演的审美与控制力。本片选择了战争的一个不常见的侧面,取材落点小且贴近个人,群戏设定考验着人设的立与变。剪影、纯色、天压人等摄影风格非常张艺谋了,甚至超越了导演对影片的引导。陈道明毫无存在感,魏宗万也没用好,都是演员让位于导演的一例。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摄制团体尤其张艺谋的练级之作。表现力让位于控制力,7-

47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大陆#600. 第五代开山作。啊原来[黄土地]的一部分构图原来是从这儿来的啊(确乎可以把归到凯爷头上的摘出来一些)。确实有影像太强导致叙事节奏不统一的问题,拍得很漂亮的剪影、特写以及各种奇怪构图(压边、压角、半张脸等等)实在是太出挑以至于抢戏了。剧作确实也是弱了些。啊陈道明当年真的好帅啊!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第五代开山之作。中近景静态构图,特写如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充斥着强硬阳刚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也不掩盖其明显的激进革命和统战思想,更重要的前提是作为明显的宣传的样板(跪舔),但在当时居然还是被批判了。构图明显是《黄土地》的先行性,人物常在画框边缘或者对角线,摄影太有力道,看得出张艺谋早期的作者性。8.2

5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第五代电影美学的建立,张艺谋的摄影处女作。镜头聚焦于土匪、逃兵、投毒犯、奸细和一个被误认为叛徒的八路军指导员这些长期以来处于配角的人物,以一种不规则的构图和黑白大反差的影像风格,叙述这些身陷囹圄、面容丑陋但大多数还保留着一腔血性的男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完了灵魂和精神净化的历程,以此昭示民间历史话语的活力和价值所在。结尾跳接镜头,巨大的冲击力。

5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土匪问:“老王,怎么打?”然后扛着门框就冲了出去,emo还用了升格镜头,配上悲壮BGM,我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很多怼脸大特写,还有不少前景遮挡镜头,大荧幕看真难为这些演员,好些在别的抗战电影也有出演。一句“老子,中国人!”看得泪目。#BJIFF2023No. 1横店王府井

1小时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摄影果然是老谋子啊!!跟黄土地里的风格一模一样啊我去!!那种形式主义的作风还是给这样的剧增添了点黑色幽默的= =

1小时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谢园、陈道明、魏宗万、陶泽如、肖风、赵小锐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资料馆#为了看结局果然是和谐版;地平线压得够低,西部片地貌很奇观,老谋子摄影出彩;鬼子说日语好评;道明叔年轻时气场没那么强但仍是男神;后期配的话剧腔台词太捉鸡;主旋律得都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穿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