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导演:饶子君

播放地址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2:59

详细剧情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n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n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n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n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拍的啥?

太自我了,看了几分钟一开始就我我我我我我,拍的是纪录片,你怎样管我屁事。你爹怎样管我屁事。好好拍该拍的,别扯那些有的没的。差评,不过我会继续看下去。然后再来赞你或者喷你,什么叫纪录片,拍个纪录片非要跟演戏似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 ) 导演是来过家家的吗?

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入藏,单人单车几乎跑完藏区全境,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珠峰冰川的普通人,我想我有那么一点点资格来吐槽下。

第一,就如我标题所说,你们整个剧组是来过家家的吗?开头的贵哥在拉萨就肺水肿了,你们居然还把人拉到双湖,还想深入羌塘?拉萨才3700米就已经不行了,居然还把人往上拉?连最基本的高原常识都没有?你们的装备我就不评价了,穿冰爪那段是认真的吗?初学者就想登6000米的雪山?

第二,风景好不是因为摄影好,只是因为风景好。普通游客拿手机也可以拍出绝美的风景,你们这么好的器材就拍出这个效果,只能说白瞎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就沿途记录,从拉萨,到念青唐古拉,到纳木错,到色林错,到双湖,到普若岗日,不要加入那么多娇柔叫作的旁白,自我感动的对话,整部影片还算可看的。

第三,你们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旅途多危险多辛苦,真的辛苦危险么?我不觉得。几十台车,后勤医疗保障齐全,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叫辛苦危险啊?当大家没去过藏区吗?那我单车穿越羌塘,每天顶着头痛开十个小时以上的车,晚上裹睡袋睡车里,自己把车从泥塘里搞出来算什么呢?当然,和杨柳松他们比,我这真不算什么,就旅游而已,那导演你们呢?不过是一个豪华旅游团而已。去藏区特别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的待遇普通驴友想都不用想。

第四,我只能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太好挣钱了,如果说这水平就能上院线,那给我五分之一的经费,我能拍的比你们好看。

 3 ) 不能以点盖面,这还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

看到豆瓣评论里基本上清一色的差评,我觉得真的不应该,所以也就在此啰嗦几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部分人给差评的原因是拍得不够专业,我觉得这可能是不足之处,但要说因此而差评就太没道理了,那些垃圾商业片拍摄都是专业的后期也是专业的,可那就能改变他们不是垃圾片的事实了吗?并不能,同理虽然这部纪录片可能拍摄的不够专业,但并不影响其观赏性,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很被电影中的画面吸引的,所以差评不成立。

其次是一部分人说剧情很狗血,导演的父亲牌,领队的母亲牌都没打好,我觉得这个是基本成立的,确实都不是专业演员,没有演绎出好的效果,但是那其实只是电影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并非重点,有没有或者效果好不好并没有影响我的观影,更多的还是看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各种奇遇和风景去了,哪里存在关注这些嘛,所以差评依然不成立!

再次就是有人说导演子君名不副实,其实她是不是真正的导演我个人觉得无所谓,而我有所谓的是这部纪录片拍成了,而且上映了,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那就算成功了。整部纪录片确实就子君的镜头最像在拍戏,但明显她很不专业,最大的败笔是最后登山时她的行为,你说如果你一直为了这一天用这样的行为纪念你的父亲,那你好歹也要做好准备啊,结果登山时她什么都不会,没体力,没技术,没准备,纯属累赘,全程都需要人照顾,太丢老一辈登山先烈的脸了。但抛开这些不谈你们搬起手指数数一年我们国家能上映的纪录片有几部?屈指可数啊,数量惨不忍睹,所以每有一部我们都应该鼓励鼓励,不然以后谁还拍纪录片啊?对吧!所以差评还是不成立!

最后还有就是说拍摄者探险的不专业,我觉得拍摄者最后没有登顶航拍已经很遗憾了,或许确实是他们不够专业,但并不是只有完成计划了才算成功,他们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有人说他们在过程中有破坏地貌的行为,我觉得这点可以当做教材,让后来者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但差评依然无法成立!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因为我相信99%的人都没有机会去那里的无人区走这样的线路,他给人们展示了沿途的艰难困苦和自然风景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纪录片就是原原本本的记录就好,不需要什么感情牌来烘托,至少在那两个司机连夜赶回来大家坐着喝酒的时候,他们哭了,我也被感动到了,而沿途艰难的艰难险阻我也替他们捏一把汗,还有无人区和冰川的风景也欣赏了,这就够了!

所以最后我给这部纪录片打7分,属于值得一看的水准!希望我们国家能多点良心纪录片出来,少一点垃圾商业片!最后说一点的是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要拿他和《七十七天》做比较,那是电影,没有可比性!

 4 ) 一部花钱找虐的“纪录片”

光看影片题目本以为是一部好的至少是有点意思的纪录片,就像《第三极》那样的纪录片,但看过之后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第一,作为纪录片主题不明确。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还以为电影整体是某部大型纪录片的拍摄花絮。但是继续观看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有确定的主题,就像BBC自然系列讲述自然动植物环境,或者像舌尖讲述中国各地美味,自然、人文、历史、科技等等,以客观的眼光去讲述一件事情或一件事物。但是这部所谓的记录片,既没有讲述藏北无人区的动植物,也没有讲述无人区的环境气候,虽然这个摄制组一直在说要拍冰川,要登顶等等,可是真正这些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当然更没有讲述森警的精神,只是出现一个森警讲述一下也是一笔带过,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电影更多的是在讲述摄制组在穿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时不时的来点煽情,突出摄制组在各种找虐之后的顽强勇气,剪辑也是为了突出这个貌似主题的主题,整个藏北无人区成了衬托摄制组找虐的背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甚至还不如一部游记。

第二,纪录片尤其是这种自然类纪录片一定要尊重自然。这就有点像北大教授吐槽流浪地球,但是流浪地球是假的,纪录片是真的。为了保障穿越过程,开了十几辆车,这本身就是对无人区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严重“打扰”。再加上为了凸显摄制组“勇气”这一主题,当然不可能所有事都一帆风顺,肯定是要各种“意外”各种“突发事件”越多越好。就拿遇到野牦牛来说,拍摄野生动物的一个严格准则就是不能打扰野生动物的活动,如果是具有攻击性危险的动物甚至只能远距离拍摄。十几辆车,几十双眼睛不可能做不到提前发现,完全可以绕行,要是想拍摄也可以停车远距离拍摄,可是摄制组倒好,摄制组为了显示“意外”,在发现野牦牛之后,所有车辆纷纷冲野牦牛将其激怒攻击车队,女导演在看到野牦牛冲过来的时候甚至让车停下。。。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教育人们保护环境,反而会成为“教科书”,这不就是当年某些人开车追赶藏野驴的翻版嘛。就算先不说野牦牛,这可是在无人区,万一发生人身伤害那后果更是不可想象。真是不知道这群人是没有素质是没有常识还是没有智商,是无知还是无耻,完全没有尊重自然的意思,这种摄制组就不应该得到进入无人区的许可。然后遇到狼群,倒是把气氛渲染了个够,仔细数一数一共两匹。先不说这两匹狼的攻击力如何,单就论摄制组营地,至少5辆车,旁边还点着火,尤其后面那句“吓死宝宝了”,这可真是把“狼来了”这个故事发扬光大了。在国外正规摄制组,要拍摄这种无人区野生动植物,摄制组成员除了要有相关摄影资质,还要有正规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除了更了解生物习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保护意识。就算做不到像国外那样专业,至少要有尊重。

整部“纪录片”除了要表达女导演脚踏父亲的足迹寻找父亲的身影和整个摄制组经历“千难万险”完成征途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外,甚至不能当一部风景片来观看,整个藏北无人区的风景环境野生动植物都成了陪衬,浪费了那些镜头。能赞的就只是整个摄制组花钱找虐的精神了。。。

 5 ) 不冒险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冒险

“生命不仅仅指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1

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上映了,看过电影的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片名叫“重返”?这要从导演饶子君的父亲说起。

饶子君的父亲饶剑峰先生,是著名的民间登山家。他是贵州人,1964年生于贵阳,1988年到了深圳,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他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他从高中时期,就喜欢静坐和独处,后来,他找到了一种更好的独处方式:2001年,他进入户外登山领域。

▲2004年,饶剑峰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8000米级雪山——卓奥友峰。他说,眼前的景色“让我窒息”。图片来源:bbs.oeeee.com上饶剑峰本人发布的《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在之后13年时间里,他登上了“14座”(登山界的简称,指的的14座8000米级高山)中的10座。尤其是2012年,他创下了一个奇迹,他用五个月时间登上了五座8000米高峰,其中三座8000米级山峰(安纳普尔纳峰、马卡鲁峰、洛子峰),是在55天时间里登上去的。这样的高强度登山,在他之前,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做到过。凭这一成绩,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年度突破奖”。

为了登山,他戒烟戒酒,为了登山,他在2009年,正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辞职;为了登山,他近乎疯狂地锻炼体能,他的妻子Maggie说他:“游泳一次就是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健身房一进去就要3个小时出来,每周一次重装徒步、到海岸线拉练16公里。身为企业高管,应酬多,没法保证训练时就化整为零,平时在腿上绑沙袋锻炼体力。”

直到2013年6月23日凌晨,他在攀登海拔4400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遇难。

▲2012年,饶剑峰先生在马卡鲁峰夜行。图片来自《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他很少拍照,也不写日记,但留下很多惊心动魄的句子:

担心等于诅咒。

人类经常说征服大自然,其实我敢肯定的是,人类死一千次、一万次,灭绝上亿次,大自然还是那样。

在我心里每座山都是一个大神,在它面前永远谈不上征服,登山只不过是在它允许接纳的情况下拜访它而已。

还有一段话,是他在接受“南都全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的,这段话最后的句子,应该镌刻在每个人心里: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探索去成长,而不是把我成长的过程作为别人的一个范本,我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很多条路可以走,我只能做好我自己,如果说算上忠告的话,只能是对他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然这个生命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他从不解释,他为什么要登山,因为登山对他来说,根本不需要理由。他的妻子Maggie总结得更明白:“他不想白活”。

2

饶剑峰的故事没有结束。2016年,他的女儿饶子君,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带着摄制组,进入青藏高原的羌塘腹地,拍摄了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重返”,是重返父亲当年走过的路,重返父亲的精神世界。

▲导演子君。

因为父亲的以身示范,饶子君也非常热爱户外运动,还曾跟着父亲进藏,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在父亲向“14座”发起进攻的时候,她还说过,要帮父亲拍摄纪录片。

就在父亲遇难那一年,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读大四的她,带着父亲登上八千米高峰时穿过的红色羽绒服,进入《藏北密岭》剧组,来到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

羌塘无人区,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在藏语里,“羌塘”是北方的空地,指的是西藏的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800米,全年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地形地貌都非常奇特,像是到了宇宙洪荒,被称为 “地球上最独特恐怖的超级荒原”。

▲羌塘无人区的景色,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壮美的景象之一。

羌塘无人区的普若岗日冰原,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之外最大的陆地冰川,面积达422平方公里,藏语意译为“倒扣的银碗”,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座冰原的主峰,海拔6482米,没有人登顶过,也没有人留下过影像记录。

《藏北密岭》剧组,由蔡宇发起,筹划三年,成为首支获得许可进入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的剧组。

饶子君和制片人蔡宇、向导土旦巴桑、登山向导次顿、后勤组长阿龙,带着一支由48人和16辆车组成的队伍,历时40天,行程3441.511公里,穿越羌塘腹地,环绕普若岗日冰原完成了拍摄。整支队伍的48人,在出发前都签下了“生死谅解书”,不过,坚持到最后的只有8人,就连导演饶子君,也因为身体原因,在海拔6000米前止步。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五位主创。位于左上方的,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制片人兼编剧蔡宇。

对饶子君来说,这是“重返”: “加入创作团队,是一个真正理解父辈的契机。我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他走过的海拔,去看看他曾看过的风景,从而放下这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继续去走我自己的路。”

对于本片发起人,同时也是制片人和编剧的蔡宇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返。他本来是贵州人,但自从2008年到梅里雪山自驾以后,就患上“高原癖”,从此 “越走越深,越走越远”,并且在2012年辞职,像对待故乡一样对待西藏,先后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羌塘无人区。虽然他患有糖尿病和肾病,但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无数次重返这块大地。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

高反,肺水肿,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狼群、野牦牛群。到拍摄结束时,只剩下8个人和3辆车。

展现给我们的,是无比壮丽恢弘的美景,和人与这种美景的对话。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神奇五侠版”人物海报。

这部片子,入围第4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和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竞赛单元,还将在9月,进入欧洲的院线。

3

于是,问题来了。

人们为什么要攀登高山、穿越荒原?甚至不惜献出生命,就像饶剑峰那样?

饶剑峰妻子的那句话,或许最直接:“他不想白活”。

只不过,不白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他们选择了和高山对话。因为,山峰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神话世界,探险是冲破极限的象征。

这种情愫,深埋在人类基因里。人类的上古神话里,都有大洪水的传说,在传说里,一场神和人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洪水,带来了灭绝性的灾难,剩下的人们,躲避到了高原和高山上,得以幸存。洪水过后,人们从高山上走下来,高山,成了人类的庇护所。

在历史学家、史前文明专家李卫东看来,人类古代传说里的高山,尤其是中国上古神话里那座神秘的昆仑山,其实是史前文明时代,地球和另一个天体之间的天梯。高山或许象征了人类无法抵达的天堂,深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

▲2012年4月,饶剑峰攀登安纳普尔纳峰途中。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工作照。

抵达高山,登上高山,于是成为人类的梦想,成为一群又一群“亡命之徒”的信念,他们像西西弗斯一样,走上高山,又走下高山,回到原点。他们看起来一辈子都在重复这样的动作,都在回到原点,但他们已经在上山下山的过程里,找到了意义。

他们走向高山的举动,他们的冒险,其实是在为我们储备精神财富,从神话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高山或许才是我们的家园,要抵达天堂,先要抵达高山。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因为,不冒险,就白活了。白活,是最大的风险,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不冒险的生活意味着对生命的浪掷,对陈腐的生活轨迹的重复,不冒险的生活成本是最大的,它是用整个生命进行消耗。就像饶剑峰说的,生命其实有两重意思,“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我的生活,有过一些小规模的冒险,这些冒险,还不够尽兴,但已经足够让我理解那些更大的冒险家。

例如这部电影里的那些人,还有藏在电影背后的登山家们。还有我现实生活里遇到的一些人,他们身份各异,作家,音乐人,商人,旅行家,游戏制造者,农民,病友,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冒险家。

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去打破现有生活的平衡,抵达他们生命中的高峰。也许有的人的冒险,在别人看来非常的微小,但在他们的生命里,已经是极限。对他们来说,哪怕只是走出安静的单位,去走向荒野,走向不可测的江湖,其间的意义也不亚于攀登高峰,走过无人区。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攀登真正的高峰,或者生命里的无人区。就像电影《藏北密岭》中的那些人。

平凡的生活有平凡生活的美感,就像小说《斯通纳》中所描绘的生活。但即便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在貌似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精神的高峰,其间要经过无数的冒险,无数的打破平衡和重新平衡。而这一切为的都是给生命增值,让人经过的时间变得有意义,这是最大的平凡,也是最大的冒险。

 6 ) 一部给导演和剪辑毁掉的片子

久违了,纪录片

《藏北秘岭》算是今年国内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片了,事先没见过太多的宣传,只在几个影评和豆瓣那边发了一些点映,后来听说进了戛纳,又进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这就有意思了,这等名头加持,莫非这片子会成黑马?!

没多久,宣发的攻势来了,首先看了一部四分钟的预告片。片子零碎地剪辑出一个羌塘的大概样子,但是逻辑性欠乏,整体上说有点虎头蛇尾,后面的一丢镜头感觉不出片子的节奏和埋设了什么伏笔。有点奇怪的就是狼怎么和牦牛的镜头又剪辑到一起了这不是平行的线索啊,大景是很好的,看得出摄像的功力。好吧,等几天后的正片。

30号买票,美团上看到可以买了,北京路五月花电影城VIP厅(小厅),只有十几个位置,39一张买了黄金位。31号进场,只有四人,除了我之外都是50岁左右的大爷大妈。

整体上,这部片子给个中偏差评。中评是给故事,差评是给剪辑和导演。

看介绍导演是饶子君,一个“登山家”的女儿,为了要找父亲,来到了冰川,感受父亲到过的高度。导演既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又作为叙事情节的参与者,这个角色要“导”也要“演”,确实有点吃力,没有该有的戏,也没有对素材的重塑,可以看出这片子在拍摄的时候要么没剧本,要么就是没按本子好好拍,不过既然这是纪录片,而且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拍的纪录片,没有本子是情有可原的,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拍完一次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素材梳理之后再去进行叙述性的素材补拍,这就导致了素材的多处割裂,以及必要的叙事镜头的缺失。再看她的“导”,我不知道这位小姐是怎样参与“导”的工作的,在片子里面的镜头就是登山爬了一下下然后滑到了,还有就是在车里的镜头,和帐篷里面呼吸综合征的镜头。好了,这个片子说是纪录片组自己拍自己的,那在其他拍摄组在拍摄的现场,又怎么没看到过这个“导演”的出现呢!?没拍,或者没补拍吗?摄像师在拍摄的时候她去了哪里?那些震撼的大景是谁拍的?人物的刻画是谁拍的?为什么纪录片组的故事却没有了制造这些故事的主角?

再说一下后期的“导”,我不确定后期的导演是不是就是饶子君,但是在片尾字幕我看不到很明显的后期导演或者剪辑指导的名字。但不管是不是她吧,我只表达对后期导演的感觉。

后期的“导”是和差评的剪辑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这个片子剪辑有点乱。把片子拉出来看,片子的线索有两条,一个是饶子君的父亲,一个是蔡宇的母亲。饶子君的父亲线索,是给了这个片子过场和喘息的机会,在每个想起父亲的时候,就会有不那么高能的鸡汤出现,这样的过场有点牵强,但毕竟是强调了饶的戏份,也没违背纪录片的原则,剪辑手法上也值得斟酌,单一个的父亲镜头再接大景镜头然后再跳父亲镜头,这样的剪辑是否可以用一组镜头去代替,起码镜头的连贯性可以得到一点延续,毕竟这里是回忆的镜头和线索。至于蔡宇的这根线,我敢肯定这是后补的,其他的镜头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手持,但是这组镜头出奇地稳,这是有备而来的镜头。再者,片尾曲是“母亲已老”,饶子君是“父亲已逝”,蔡宇走的是“母亲承诺”,你要纵观地看的话,蔡宇的这组镜头只有十个不到,而且对于情节的表现很乏力,要设置悬念却又适得其反,有点莫名其妙,很明显这是纪实部分之外,为了贴合“母亲”的主线而硬挤进来的镜头。有点怀疑这个后补的线索有否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再假设是有后期导演的话,那这个后期导演我估计是没有经历过拍摄的事件的,或者没有亲历拍摄现场的,比如那个飞机撞坏之后,那个长着胡须的卢华杰出来呆坐在地上,然后还有制片人蔡宇用不对劲的眼光看着前方。你可以感觉到这两个安静的镜头后面的故事,肯定不是飞机撞到山上。但却被硬生生地剪到了一起,而且小胡须出现的镜头背景是土地,而撞机是在冰山。蔡宇的镜头更是夸张,特写呆了一个镜头之后还是特写摘掉眼镜擦眼泪。剪辑的思路就是——飞机撞了,就登不了顶拍了,全部走人。那,这么远的路跑去拍电影,没有后备的飞机吗!?从飞机的镜头看,飞的高度连冰川顶都没到,导演组难道是要靠这个飞机飞去顶峰拍摄吗?!就为了一个飞机撞山了拍不了了就要走人了么?自然事实的逻辑性不对吧。

后面的一个在室内的镜头,我看到饶子君说“卢导……”卢导应该就是那个小胡子卢华杰吧,为什么“导演”饶子君称卢华杰是导演?看他的标板是高山摄像啊,导演换了吗?后面在他走出帐篷前说的子君你太年轻了这句话,那种表情和那种状态下说的话颇有张力,是他们之间有什么纠葛吗?特别是他在帐篷里面哭的那段,为什么说“我来过”了,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怎么就没下文了?还有,狼群经过的那个孤独的帐篷,肯定不是大部队营地,旁边摆着三脚架,这是摄影师的帐篷吧,他们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故事?片子里面看到的那个狼,还有摄像在拍那个狼,在学狼叫的,他们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狼会一起嚎叫?我感觉这些悬念要比现在这个片子都精彩啊。还有那个小胡子卢华杰,高山摄像,这是什么职业?专门在高山上拍的吗?怎么没有看到宣传上有他?怎么铺天盖地的都是登山家的女儿饶子君?她在这个片子里面的功能,是否在打父亲牌?是个人情怀,还是宣发需要?除了引出鸡汤之外,看不出比摄制组的故事更加吸引的地方。

整个片子,最尬的部分就是末尾的MV,我说的是MV——这个感觉就是音乐配个画面,感觉是用来撑时间的,这部分应该是片子的回甘和拔高,是和主线最贴合的部分,如果在这部分的音乐间奏插入情感爆发的片段,或者蔡宇酒后的那段,是否会更能把控情绪?

这个片子拿“最佳剪辑”,我心存疑问

唯一佩服的,不是寻父的导演,也不是寻母的制片,而是摄像,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进行拍摄的摄像和高山摄像(我不知道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拍摄的故事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前排说的镜头语言,我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太苛刻。

这个片子,本该可以成为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在导演和剪辑双重失败的前提下有点可惜了。让饶子君这95后“执导”,是否有点……??

还有,我很怀疑这个导演的“导”,可以看出这个导演在现场“演”多于“导”的,纪录片也没可能用过多的“导”去干预“演”,对于宣发上说的——95后的女导演拍了一部羌塘电影这个说法,呵呵,摄影组的人不骂的吗?!

 短评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4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6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8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9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14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18分钟前
  • 小鬼Bono
  • 很差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19分钟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20分钟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21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24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25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29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32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35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36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41分钟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46分钟前
  • 杨三疯
  • 较差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48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51分钟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