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洛夫28勇士

战争片俄罗斯2016

主演:Maksim Abrosimov,Sergey Agafonov,Maksim Belborodov,Andrey Bodrenkov,Oleg Fyodorov,Dmitriy Girev,Pavel Goncharov,Vitaliy Kovalenko,Yakov Kucherevskiy,Anton Kuznetsov,Aleksey Longin,Stanislav Lyamtsev,阿马杜·马马达科夫,Aleksey Morozov,Dmitriy Murashev

导演:基姆·德鲁日宁,安德烈·谢罗帕

 剧照

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2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3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4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5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6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3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4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5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6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7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8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9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6

详细剧情

  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长篇影评

 1 ) 希望更多国人能明白,美欧日韩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最近发现一件很是奇怪的事情,之前在国内,很少能看到非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哪怕是央视频道,播放非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的时候,都很少很少。相对的美欧日韩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却是铺天盖地。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二十多年来在国内是大行其道,票房也是屡创新高。这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影视娱乐圈的目光,都集中在美欧日韩身上,影视作品的标准,也都是向美欧日韩看齐。似乎美欧日韩就代表一切,美欧日韩就代表整个世界,这不得不说是国人的悲哀。好在最近因为俄乌战争,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彻底闹翻,慢慢的有关俄罗斯的影视作品开始多了起了。希望我们的影视娱乐圈人员、媒体宣传人员,能够保持这样的一种态度,把聚焦在美欧日韩身上的目光,收一点回来,眼界放宽一点,多介绍一些非美欧日地区的好的影视作品,也许能让更多的国人明白,美欧日韩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2 ) “真实”的谎言——俄罗斯战争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的历史与虚构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7年第6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受制于低迷的经济状况,俄罗斯已无力重塑苏联时期战争片层出不穷的辉煌。2010年—2015年,“战斗民族”终于一改俄罗斯战争片“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还不好”的窘迫局面,推出了相对精致的《布列斯特要塞》《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女狙击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版)等。2016年11月16日,俄罗斯战争片《潘菲洛夫28勇士》公映。在将道具还原与战争场面特效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这部电影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舆论漩涡中……

道具虽“假”效果“真”

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水平在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常识的也在逐渐增加。为了少挨“骂”,战争片不得不拍得越来越专业。《潘菲洛夫28勇士》显然在道具与战争场面特效方面做了不少工夫。制片方请来了军事历史俱乐部“列宁格勒900”的负责人阿尔乔姆·科金,作为电影的军事顾问,从卡累利阿地峡军事博物馆借来了二战时期的苏军军装,又从切尔诺戈洛夫卡军事技术博物馆借来了武器装备作为道具。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武器装备比较全面,包括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PPD式7.62毫米冲锋枪、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DP式7.62毫米轻机枪、M1910“马克沁”式7.62毫米重机枪、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燃烧瓶、RGD-33式手榴弹与RG-42式手榴弹组合而成的集束手榴弹、RPG-40式反坦克手榴弹、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与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德军重武器包括容克-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sFH 18式150毫米榴弹炮、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轻武器则只是点缀了MP40式9毫米冲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等。

受限于有限的道具,苏联时代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往往不太精确。苏联制片方往往将所有德军坦克的道具都制成“虎”式重型坦克的样子,或1942年之前的苏军也装备了PPSh-41。在本片中,虽然PPSh-41再次“穿越”到了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但作为“真身”的PPD也露了脸,其他武器装备的设置也很符合真实。例如苏军步兵投掷燃烧瓶之前要先拉开导火索,反坦克枪只能射击德军坦克观察孔或发动机舱等薄弱部位才能奏效等细节。观察仔细的军事爱好者,甚至能发现所有德军坦克的车载机枪,都是MG34,而不是1942年才可能出现的MG42。此等毫不糊弄观众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实际上,拍好这些坦克进攻的场景,确实很不易。无论是找来真正二战时期的德军坦克,还是重新制作能跑的铁皮道具车,显然成本都太高。最终,道具组采用了计算机特效与模型拍摄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的坦克模型比例,从火柴盒大小,到1︰16,甚至1︰1的全尺寸木制模型,可谓应有尽有。

《潘菲洛夫28勇士》摄制期间,道具组工作人员使用坦克模型拍摄,并制造降雪的效果。

实景拍摄期间,片场的德军4号F1式中型坦克1︰1全尺寸木制模型。其行走机构使用了绿幕,以便在后期进行计算机视觉特效的加工。附近的其他坦克也使用绿幕制作。

“真实”故事实为“假”

在苏联时代,“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根据苏联的宣传,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第316步兵师抵御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在杜博谢科沃,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指挥第1075步兵团第4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官兵,与德军54辆坦克与大量步兵展开殊死搏斗,在击毁德军18辆坦克,击毙击伤800多人后,全体壮烈牺牲。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更是详尽地展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克洛奇科夫手持反坦克手榴弹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之前,喊出的那句:“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给观众留下了极为震撼而深刻的印象。

这场战斗结束后不久,苏联《红星报》连续报道了这个英雄事迹,并详细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公布了28名牺牲官兵的名单。他们的事迹在前线和后方迅速传播,成了鼓舞苏联军民抗击德军的偶像楷模与大无畏精神的象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甚至为28名官兵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没过多久,苏军就发现了这个“英雄事迹”并非真相。参战的苏军官兵并非全体阵亡,而是有6人活了下来。其中两人重伤被送往医院,两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一人在战斗中被炸昏,德军将其掩埋后,他又逃出墓穴,重新参加苏军;一人被德军俘虏后,设法逃脱,并回到被德军占领的家乡,参加了德军控制下的伪警察部队。在苏军内务部的强迫之下,那个从墓穴逃脱出来的士兵,被迫承认自己是“冒名顶替者”,最后惨死于劳改营。后来,斯大林也得到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实为虚构的报告。然而,在苏联作为榜样的英雄事迹却是捏造的,无疑成了巨大的丑闻。最终,这份报告没有公布于众,造假者也没有被追究责任。1966年,《新世界》杂志曾在此质疑“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伪,遭到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严厉批判。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军事法官阿法纳西耶夫中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报告,真相得以天下大白。

实际上,第1075步兵团第2步兵营第4步兵连确实曾抵御过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但并非只有28人,而是有140人参战。在当天的战斗中,全团击毁了德军9辆坦克。这显然与苏军红色宣传机器颂扬的“潘菲洛夫28勇士”事迹相去甚远。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德军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掩护步兵,向苏军阵地滚滚而来。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苏军步兵使用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阻击德军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在苏军步兵的冲锋枪扫射之下,德军步兵人仰马翻。他们身后是正在燃烧的4号F1式中型坦克。

支持或批评?

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军民士气,国家宣传机器进行的宣传中,多少都会有些“虚”的成分。即使是美国,也在著名的“硫黄岛插旗”照片中采用了“摆拍”。但是,“潘菲洛夫28勇士”的“虚”简直过了头,达到了丑闻的程度。这就使电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在俄罗斯引起了媒体与民众的激烈争辩。

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虚构的成分太高,但在俄罗斯国内,仍然不乏支持者。实际上,这部电影最初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制片方通过众筹,为电影筹集了3474万卢布,俄罗斯文化部与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也捐赠了资金。最终,设计发行了大量军事类计算机游戏的盖金娱乐公司,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大量资金。舆论的争议反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炒作效果,使这部耗资1.5亿卢布的电影,收获了3.84亿卢布的票房。

“潘菲洛夫28勇士”确为虚构,但这个虚构的故事也确实曾激励过苏联军民抗击德军入侵。至于因此而选择“挺”这部电影,或是“反”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了。中国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或观众,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然而,在史实的记载面前,仍然有人不肯相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就纯属是“苏粉”的一厢情愿了。在国外,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平权是“政治正确”的表现,因此这部完全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的“纯爷们”电影,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歧视女性”的指责。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观点,真是只能“呵呵”。如果导演真把什么漂亮的“女文艺兵”或“女医护兵”硬塞进电影里,再与某几个男主角产生了八角恋爱,那这电影真就没法看了。

当然,即使不看政治立场的“挺”或“反”,这部电影也存在其他缺陷。作为“战斗民族”拍的战争片,电影几乎没什么文戏。从电影的30分钟开始,双方“一言不合就开干!”分量如此足的武戏,显然会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但实际上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觉得“意犹未尽”。太早进入了高潮,后来反而难以为继。从军事细节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可以作为军事科教片来看,尤其是苏军反坦克阵地的布设,反坦克炮与重机枪的位置,正好能打击来袭德军的侧翼。但是,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并不成功。角色的刻画很平淡,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只有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英雄主义。大敌当前之下,这些苏军官兵简直镇定得像机器,完全看不出来是临战之前才刚刚接受过反坦克作战训练的人。德军官兵则完全沦落成了“匪兵甲”、“敌兵乙”的符号角色,愚蠢到迫近苏军战壕,也不知道投掷手榴弹,使这部电影带上了浓重的“抗德神剧”色彩。当然,最“坑爹”的还是,这部120分钟的电影,看到最后才发现有长达16分钟的片尾字幕……

 3 ) 差点味道

下午用电视果看网盘的资源。本来中途想撒尿的,但是憋着了,所以我可以说无尿点,但不是全程。

前面的铺垫还行,看的字幕翻译得怪怪的。从士兵的台词讲七武士的故事开始暗示后面的剧情,然后是连长会议时的气氛的铺垫,这些都做得中规中矩。交战场面拍得也很不错,虽然不是资深军迷,知识战雷菜鸟玩家,只认出了有3号坦克,连自己开过的4号坦克都没认出来,所以没法完全享受毛子们在服化道上的用心,后面看了这篇文章才大呼厉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9c710102xxot.html|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能给四星吧,顶破天。之前在B站看过战斗片段,那会儿被弹幕吹的,现在都不敢给三星,但是始终觉得味道不够,劲儿不足。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或者人物,节奏把控及格但是还是稍微查了点点。所以真的适合当教科书电影来看。

然而之后看了关于整个故事的起底,发现这个故事就是虚构的,整个人都不好了,我还想着以后去阿拉木图旅游的时候去瞻仰一下呢。

 4 ) 莫斯科城下的铁血战士

德军的装甲部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勇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我一直对俄罗斯的电影情有独钟,特别是俄罗斯战争片,《第九突击队》,《风暴之门》,《斯大林格勒》。我觉得那些电影没有美国好莱坞的商业气息,没有那些酷炫的爆炸场面,耀眼的特技效果。

1941年11月14日,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在中亚组建的潘菲洛夫师(难怪我看到许多亚洲面孔)奉命在莫斯科城外狙击德军的进攻。远处就是莫斯科,而部队正在城外驻扎。

实际上苏军指挥员无法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好像到最后指挥员都没有给克洛奇科夫增派预备队。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开赴战场,注定了悲壮的结局。影片中苏军修建的战地工事非常专业。苏军的炮兵假阵地位于主阵地的前方,在步兵战壕上也看到了这样的防空伪装网。

德军侦察机会把阵地的坐标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难怪那些炮弹打得那么精准。在德军第二次进攻前,阵地上又出现了侦察机,结果是德军的炮弹直接落在了战壕中,给克洛奇科夫的连队造成重大伤亡。

这是苏军的炮兵阵地,因为防空的需要,它布置在树荫下,而不是像假阵地上的大炮那样摆放在开阔地上。

苏军的炮兵由前线观察员引导轰炸。在德军坦克部队第一次进攻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观察员把坐标方位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

电影中描写的步兵反坦克场面非常的专业。在树林中的反坦克小组在主阵地的侧面,指挥员在遇到德军坦克攻击时,会命令所有炮兵隐蔽。当敌军坦克撤退时,再次命令移动炮位,追击敌人的坦克。一切战术动作配合非常默契,一气呵成。

看过国内的抗日神剧,完全没有专业性可言,就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在阵地上胡乱扫射,炸弹乱飞,敌人很有规律性的倒在了血泊之中。而电影中的重机枪阵地修建在侧面,这给德军步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最后重机枪阵地的复活让我很惊讶,看来坦克那一炮没有把他们炸死。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坦克集群冲锋不可战胜的神话。苏军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少胜多的勇气让人感叹。

我的微博

 5 ) 根据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同名故事改编而成《潘菲洛夫28勇士》

潘菲洛夫师(摘自网络)

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功卓著的步兵师(近卫步兵第8师)。 以其第一任师长潘菲洛夫(1893—1941)命名。1941年7-8月间,在阿拉木图市组建。番号为第三一六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编入西北方面军。同年10月中旬调人西方方面军)属第十六集团军,参加莫斯科会战。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抗击扑向莫斯科的德军。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28名勇士阻击德军坦克壮烈牺牲,以潘菲洛夫式英雄载入史册。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阵亡。根据国防委员会决定,该师被授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1944年又以解放列日察再获“列日察师”称号。全师在苏德战争中共有1.4万余人立战功,33人获苏联英雄称号 。

油画作品

潘菲洛夫师全称为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列日察步兵师。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的1941年7、8月间,苏联红军总部在阿拉木图立即组建了这支部队,番号为步兵第316师,下辖步兵第1073、1075、1077团,炮兵第857团以及其他部队,全师当时主要以哈萨克人为主,齐装满员,全师约1.5万人。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部队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调到莫斯科,立即投入战斗。1941年8月末,调西北方面军,编入第52集团军,9月,以部分兵力在小维舍拉市东南抗击敌轮番冲击。到10月10日,调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作战,并在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编成内参加莫斯科会战。1941年10月15日,全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30公里地域首次投入战斗。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坐落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顷。公园林木茂盛,景色秀丽,内有长明火、光荣纪念碑、军官之家等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是为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而命为现名建造的。那场战斗结束后,这28位勇士全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公园是当地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假日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

 6 ) 保家卫国的精神,爱国主义的赞歌

观影总结:1、这是一部众筹电影,众筹范围遍及全球,片末15分钟长的演职员表即是证明。众筹资金虽然仅有200万美元,而影片在战争场面、视听效果上让人感觉不到只有这么少的资金投入;2、影片取材于二战中的一场战役,虽然该广为传颂的英雄事迹存在着部分夸大虚构的嫌疑,但影片呈现出来的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精神是整个卫国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提炼和浓缩,依旧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3、影片真实地还原了那场战役中双方的坦克、大炮、反坦克步枪、酒精燃烧瓶等武器,苏军的阵地布置、战术运用等方面的许多细节很写实、很严谨,受到了军迷们的肯定;4、片中的战士们不再是空洞的人为的英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他们不仅有牺牲精神,还会开玩笑、会有分歧争论、会害怕恐惧;中亚的哈萨克战士与俄罗斯战士对祖国观念的不尽相同,笃信宗教的战士在开战前的偷偷忏悔,还有坚信机关枪能打下敌机的鲁莽和执著。

 短评

五星,真实,朴实,考据,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大发威力的武器,死得平平凡凡。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6分钟前
  • 义无反顾的烈酒
  • 力荐

完整的阵地战战斗调度场面,爆点和中弹的剪辑逻辑。配乐略诡异。俄罗斯冬天真不是打仗的地方。但这个名字该改成哈萨克人保卫莫斯科吧。

1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前20分钟还是不错的,拍完炮击过后的阵地我还以为是部好片子,结果还是失望了。宣传色彩太浓,德军完全是靶子,坦克皮薄馅大,反坦克步枪可以击穿正面装甲,德国步兵不会开枪,一挺重机枪简直成了喀秋莎,德军打两波就撤了,手雷和燃烧瓶也被过分夸大,总之仅比抗日神剧真实一点,也就一点点。

12分钟前
  • 桃李春风
  • 较差

影评笑尿

15分钟前
  • Salute!
  • 还行

苏方剧本就是拿步兵反坦克战例改编的,德方则根本没有剧本一群匪兵乙。看在众筹电影能拍成这样的份上,礼节性给个四星。

19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怎么会有人在战壕里讲道理…

23分钟前
  • 豆友75827024
  • 还行

战斗拍的挺仔细的,包括战场火力布置,机枪手和反坦克狙击手转移阵地之类的。话说单兵、班级、排、连、营级的作战技术从来都没电影好好表现过。成本原因看起来像是小小的阻击战,德军只有四门大炮、十来辆坦克几百人的规模。加一星也是因为小成本和众筹操作……

27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推荐

狙击接力,履带掩埋,肉身近战坦克莫洛托夫加手雷,视死如归装刺刀,三粒子弹保平安;开战前后口水多过茶,聊聊温泉关和七武士,聊聊多民族多信仰的俄罗斯国族认同;火炮压制不忘战壕座谈会,假装没说过上帝保佑,假装援军就在身后,自己都不相信咋就活到了最后,操心后人如何买账;但战争戏真是拍得过于扎实,硬桥硬马不煽情,好看

2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5星全篇没一句废台词和废画面

33分钟前
  • 刘晨辉
  • 力荐

8月29日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俄国版抗德神剧,俄国版《八佰》。只不过抵抗的只有28位苏联动员兵。电视台编排这期节目,显然是为了与当下热映的《八佰》比较、呼应。

37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但为何让我看得流泪满面?28张脸中,好几个都是亚洲脸孔。这些脸孔都是鞑靼人,哈萨克人……他们都在说: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我们的背后是什么?

39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力荐

民間集資不易,一群非俄羅斯人沒有多少受足夠訓練和合適裝備就被趕牲口般上了屠宰場並死在不是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洗地電影獨立連6.6分,這部電影值得比它更高的分數,那位戰鬥前偷偷懺悔的士兵也是亮點。

41分钟前
  • John Coey
  • 推荐

改编自日本电影《七武士》

46分钟前
  • Hushnore
  • 还行

坦克太傻了。

48分钟前
  • 曼特宁
  • 较差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5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在片尾致谢名单里找到了记己的名字!我为安东汉过化!我为盖紧氪过金!

53分钟前
  • 狼猫狗贱
  • 推荐

很不错的二战战例片,写事写人,细节丰富,节奏掌控有致。听说是三万多人集资再加上政府部门支持拍摄的,不易啊!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四星,历史或许有争议,预算少也没关系,但只要用心细致,一样能拍出不俗的效果。“我们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参与众筹的哥们儿们没白花钱。

59分钟前
  • 罗西基
  • 推荐

无意发现个众筹的片子还没字幕,好奇的点开结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剧中的红军战士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惊喜。

1小时前
  • 白胖饺子
  • 推荐

前半段话痨又沉闷,后半段突突突走过场,结尾的莫名奇妙。。。

1小时前
  • 非魚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