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胡丽叶塔 剧照 NO.1胡丽叶塔 剧照 NO.2胡丽叶塔 剧照 NO.3胡丽叶塔 剧照 NO.4胡丽叶塔 剧照 NO.5胡丽叶塔 剧照 NO.6胡丽叶塔 剧照 NO.13胡丽叶塔 剧照 NO.14胡丽叶塔 剧照 NO.15胡丽叶塔 剧照 NO.16胡丽叶塔 剧照 NO.17胡丽叶塔 剧照 NO.18胡丽叶塔 剧照 NO.19胡丽叶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7:16

详细剧情

  胡丽叶塔(阿德丽安娜·尤加特 Adriana Ugarte 饰)和苏安(丹尼尔·格劳 Dani Grao 饰)相识于一列疾行的火车之上,之后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安蒂亚(布兰卡·帕雷斯 Blanca Parés 饰),一家三口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某日,胡丽叶塔和苏安发生了争执,苏安一怒之下扬帆出海,却遭遇了风暴丧生海底,绝望的胡丽叶塔患上了抑郁症。
  安蒂亚和好友碧亚(米歇尔·珍娜 Michelle Jenner 饰)共同照顾着魂不守舍的胡丽叶塔,一晃眼就是很多年过去,虽然胡丽叶塔的病情渐渐好转,但她对女儿的依恋和依赖却越来越深。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安蒂亚不告而别,从此下落不明,胡丽叶塔在愤怒、委屈和惊恐之中疯狂的寻找着有关女儿的蛛丝马迹,但始终都是徒劳。

 长篇影评

 1 ) 悲伤使我们团结或是分离

细腻的亲情心理片。带点悬疑元素,但我不希望看到反转。 视觉之美: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美女。青年胡丽叶塔短发红唇,令人眼前一亮。中年胡丽叶塔也气质不凡,弹幕里说像蒋雯丽,也是一种称赞。 画面也很美。红色复古火车与冬日夜幕。海边小屋广角大窗看海景。大幅红白油画和各种雕塑,满眼艺术品。母女对谈的对称画面。女主作为老师讲授的古典文学,也增加了文学之美。 时间点梳理: 胡丽叶塔25岁。坐火车,男乘客和她搭话后自杀。胡丽叶塔邂逅左安。 胡丽叶塔收到左安地址,去找他,不听管家劝阻留下来,结婚生了女儿。 胡丽叶塔28岁,带2岁女儿回娘家,看到母亲被锁在屋里,父亲和年轻女孩出轨。 胡丽叶塔38岁。12岁安提亚被迫去露营。左安出轨还负气出海,暴风雨丧生。 胡丽叶塔患抑郁症,由安提亚和小伙伴贝雅照顾。 胡丽叶塔44岁。18岁安提亚说去修行,从此失踪。 胡丽叶塔56岁。从贝雅得到女儿消息,放弃移居葡萄牙,回忆往事并联络安提亚。 叙事手法: 编导阿莫多瓦名不虚传,本片叙事超强,有些情节有隐藏的深意。多嘴的玛丽安串起了胡丽叶塔一家的分崩离析。女儿被迫离家参加露营,成年后主动出走。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丈夫出轨对象的矛盾心情表现得简直太好。女儿朋友贝雅也是见证人,引出回忆,最后说出友谊实则炼狱,侧面揭示了女儿的不安内心。 有两处最惊艳的:一是竟然有火车底意识流车戏,真就车轱辘碾脸。二是,女儿离家修行时,闪过胡丽叶塔和乘客、玛丽安、左安最后一面的场景。虽然前面胡丽叶塔没有察觉女儿想离开,但是这里暗示了这也是最后一面。 各种伏笔照应能被我捕捉到,没有故弄玄虚。这种借女主视角写信叙事,一开始让我怀疑里面是否包含叙诡。《白夜行》《远山淡影》等叙诡的典型作品就爱在最后来个反转,告诉你前面的剧情是经过讲述人美化的。我第一次不希望看到反转,她讲的已经足够现实,背后可别有更黑暗的真相了。 但是,详实叙事难以兼顾抒情。作为一封给阔别多年女儿的信,胡丽叶塔母女共同回忆的部分过于详细。这信似乎没有融入很多感情,没有在其中正面复盘女儿出走原因,没有展现很多自责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胡丽叶塔本来就是克制感情的人,会故作镇定,但内心难以自持。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成功体现。

难以分担的悲伤: 影片主要悬念是女儿安提亚为何失踪,应该说出走。(不知道西语里这两个词区别大不大)我看到的答案是:安提亚要摆脱母亲。女主是忠实的叙述者,她的言行无论对错都摆在台面上供观众自己评判。 非要说错,错在左安已婚出轨胡丽叶塔、胡丽叶塔知道他有炮友还非要嫁他。丈夫非要出海给自己作死了这件事,胡丽叶塔是被出轨的受害者,可她还是会自责害丈夫出事。

先是陌生同行乘客,后是丈夫女儿,胡丽叶塔自责没能阻止他们离开,造成半生的心结。我忍不住想另一个不必要的问题:女儿出走,是谁的错?

因为是胡丽叶塔角度叙事,没有提到母女的冲突,她不知道给她女儿很大压力。胡丽叶塔逼女儿露营,看得出胡丽叶塔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欲。女儿走后她每年扔掉生日蛋糕,透露的情绪不是伤心和担忧,而是愤怒和恐惧。胡丽叶塔思念女儿抑郁复发无疑很痛苦,这种痛苦偏重于再次失去依靠。 少女照顾母亲是身份倒转,面对患病的母亲她也别无选择。女儿从管家玛丽安那里知道了夫妻争吵后父亲出海遇难的始末,但出于对母亲的爱没有说出来,就像其他对母亲的怨念一样。

从贝雅最后说的话来看,安提亚在母亲身上得不到的依赖,可能向贝雅索取了。贝雅逃离以后,安提亚也选择离家出走。

母女二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他们做的选择无可指摘。人生的变故让他们一度相依为命,情感的掠取使他们貌合神离,相互伤害。引用一句话:“或许悲伤本来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如果他们无法分担这份悲伤,就会被这份悲伤分开。”

 2 ) 跟过去和解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PS:片尾曲

若你不离我远去

我愿将一生奉献给你

若你不离我远去

你会看见真实的我

你将拥有

很少人能拥有的

像你一样完美的东西

永无止尽的爱

我愿付出一切

只求再见你一眼

我亲爱的

若你不离我远去

你将让我哭泣

像个孩子一样

若你不离我远去

那将是世界末日

我的世界只容得下你

请不要走 我祈求你不要走

若你不离我远去

那一刻

我将死去

 3 ) 清晨带来凄凉的和解——胡丽叶塔

  看完佩德罗·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就如他所说的,【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和我重逢的是他那种异常饱满的情绪,那些犬牙交错的撞色。犹如【开幕式般的欲望爆炸点,那种近乎孤独的欲望】同样从在这部电影里满溢而出,所有的一切就如满弓搭箭,而那箭的颜色如初潮那样通体血红。那是他最喜欢的血红,那【激情、鲜血和火的颜色】。在如此浓烈艳丽的色调烘托之下,恰如中唐的一句古诗:宫花寂寞红。我们随着主角穿梭在那令她迷醉如火的欢愉里,积攒着所有的体力和记忆,最后一头栽入无休无止地折磨。红得如此惊心动魄,如烈火烹油扑面而来。千帆过尽,疲惫的生活从插满短剑的公牛的伤口涌出,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而在艾丽丝·门罗的原著小说(《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里,箭镞所指的红心也是一直未变:所有的妇女都在逃离,都在以摆脱现有的生活为代价,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阶层。就如电影中胡丽叶塔在课堂上宛如预言,诉说尤里西斯可以放弃永生,放弃男人所能想到的最美的肉体【扬帆去面对无数的危险】。

  当两者糅杂在一起就像人生常见的玩笑:穿肠刮腹般令人双目赤红,在时间的旁观下却还是显得小题大做,甚至无法言说。就如阿莫多瓦提及这部电影说得那样:【我坚持不要演员们流泪,甚至在她们情不自禁要流泪时也得忍住。】

  但忍得住泪水,忍不住泪水,总还是要与人诉说。毕竟阿莫多瓦不止一次这么号称:【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讲一个故事,一个让人们可以理解的故事。】

  

  阿莫多瓦很喜欢把某种类型片的爱情场景拍成另一种类型片的爱情场景,所以在他的场面调度中,一切就从三次别离开始,分别是火车上的陌生男子、出海前的丈夫、以及出远门前的女儿。在漫长的别离里,胡丽叶塔从女孩变为女人,然后变为母亲,最后去看望已经身为人母的女儿。【我时常会想起你/我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你的哟】这其中的“你”与其说是别人,不如就坦承就是那个不断被自己剥离的自己。王小波说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如果连这个愤怒都没有,又是谁陪着我们走过这无能的一生。

  在胡丽叶塔人生尚未开始的那节列车上,她拒绝了一个貌似居心不良的老头。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老头以自杀的方式留在了她的脑海里,更要命的是她因为这个事情获得了人生第一次欢愉。两种剧烈情绪的堆积让她开始愧疚,甚至编织莫须有的因果关系。她就像所有的阿尔莫多瓦女郎,都渴望着被捆绑。但这种被捆绑的欲望有多强烈,要求独立、自由的欲望就同样如春韭初生,野火燎原。

  她慌张是否自己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此时的自责甚至有一定的自负,世界因自己而崩坏,一个男人因为自己就此死去。但同时开始的一夜缠绵让她来不及独自哀伤,她是那么活力充沛,以至于那种活力和自怨自哀的氛围如此格格不入。她正处于甜蜜的起点,她收到了一封信,一封给予她激烈肉体欢愉的人发出的灵魂按摩:

  【“我好想看到你在雨中出现”/“急着找地方躲雨”/“而我家就是你的避雨处”】。

  这个男人用自己的肉体碾碎了还在萌芽状态的自责,这个男人在远方呼唤她开始路途更为遥远的逃离。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少女毅然跳下了大海,带着对方不知道的身孕,带着自己不知道的一切,毅然赶去了那个男人的家,那个正在经历女主人葬礼的家。那场恰逢其时的葬礼。

  她爆发了这一生最大的勇气,无视管家的羞辱和暗示,无视自己其实并不确认要开始什么结束什么,她只是欣慰【她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他是要她的。……只感到全身沉浸在轻松当中,都快乐得不知怎么才好了。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异呀:但又跟失望气馁的感觉是何等的相似呀。】她也许意识到这样的梦是可耻的,俗气的,是【一种卑劣的自我泄愤】,她就如那尤利西斯那样,哪怕被绳索深深捆绑也想扑向塞壬的歌声,因为耳朵里被封上了蜜蜡,诱惑听不到的同时,死亡也听不到了。 她用性欲去开始新的爱情,甚至期冀创作新的一个家庭。爱情此时还未开始有所伤害,她觉得这一次的逃离是如何不可言妙,妙不可言。

  她羞涩却又懒惰地自欺欺人:【我似乎被困在这了。但我感到无比幸福。】她还没开始习惯这种甜蜜,所以还没开始厌倦。她可以对一切隐隐作祟的危险视而不见,甚至想要去分享。欲望与快感如胶似漆,在此刻道左相逢。既然逃离已经成功,“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所有的快乐终于要与过去的人和时间分享,所有快乐都在分享前后泾渭分明,不知所往。

  扑面而来的是看到和看不到都如此迅猛,如此触目惊心。病重的母亲不知所踪,父亲和女佣的奸情却像地里的庄稼那样泛滥成灾。虽然父亲颇不情愿地让那种洋溢的甜蜜偃旗息鼓,马上打开紧锁的房门让她见到病入膏肓的母亲。但那一夜,她看着已经意识模糊的母亲忽然醒来;那一个清晨,她搀扶着盛装的母亲再次出现。她无法忍受自己看不到的,更被看到的弄得勃然大怒。于是她再度逃离,就此再也没有回乡。

  

  这次的周而复始或许可以多少解释,胡丽叶塔为何如此轻易在列车上开始一次生生世世的邂逅,然后不管不顾地远赴海边和那个渔夫去延长邂逅的保鲜期。她觉得自己已经无从失去,她已经在大海里漂泊得太久。只要有一个岛屿,只要那个岛屿看上去比那个列车上的老头长得帅一点,哪怕有点轻率地奋不顾身,便可以那乏善可陈的生活中自然康复。虽然她也知道到哪怕【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也是痴心妄想。

  这里其实揭示了逃离的一个怪圈。就是千里迢迢,我们却还是总是回到原地。同样是妻子缠绵病榻,同样肆无忌惮地就“鹊巢鸠占”成为一家之主。只不过换成父亲就怎么都看不顺眼,自己却只是觉得你侬我侬。

  带着小孩千里迢迢过来的胡丽叶塔再一次被管家羞辱:你不该去工作,你的丈夫在你离开的每一个日子都在和别的女人发生性生活。那个女人依旧是她,从来是她。

  说起来艾娃是这个电影里比较古怪的一个人。她似乎总是在逃离的终点而非起点。她不在乎管家那种咄咄逼人的眼光,她可以温柔款款地安慰胡丽叶塔告诉男方已经怀孕。她似乎总是翩然而至,然后走得抽刀断水。她其实是那个彻底逃离上岸的胡丽叶塔。但即便是她,也希望所爱的人不要被风卷走。

  而此时的胡丽叶塔已经无处可去。她早已不是那个无意间来躲雨的过客。面对丈夫的振振有词:【我们从未是男女朋友/但我们偶尔会上床】,她的心里该是满怀苦涩,面对这个曾让她如此欢愉的男人,竟然还说得出:【很多次我都想告诉你/但不知如何开口/你也知道我不擅言语】。这次她更无法如尤利西斯那样再次投入大海,哪怕给予任何奖赏:譬如青春永驻,譬如长生不老。

  于是她觉得雨过云歇,大不了下次再大闹一场。然而发觉丈夫不在,丈夫未归。

  当她低声下去地向丈夫的情人打听下落,当她说服自己不要再为偷情而大发雷霆,却发现这次连情人也没有让丈夫驻足。毕竟大海的波涛可不是风儿吹过无声。如何逃离,从何逃离,她连忧伤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人生的悲恸在于事情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有什么时间可以从容不迫地痛不欲生。当人陷入巨大的痛苦,往往会有一种世界会因此胆怯的错觉。浑然不知比痛苦更糟糕的是,痛苦无需任何养料就可以变本加厉,如此忠诚地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阿莫多瓦一直认为西班牙母亲通常是沮丧暴躁的女人,因为丈夫不配做丈夫,对自己的孩子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自己都未察觉的冷酷。这一次,冷酷来自于得知真相的女儿,或者说自以为得知真相的女儿在厄运面前擅自做出了决定。她将用母亲最喜欢的别离来惩罚对方,甚至为了让这种惩罚变得足够有效花了四年让对方与自己依依不舍。她安排好了一切,然后拂袖而去。然后近乎执拗地每年用明信片来巡视残骸,巡视母亲的心是否还是一片荒芜。如果说艾娃是未来的自己,那么这个郎心似铁的女儿就如当年离开故乡再也没有回去的自己。

  这一次的别离让胡丽叶塔彻底垮了。除了每一年女儿的生日惩罚总是如期而至,和她亲密无间的便是愈加严重的自我折磨,自我嫌弃。就如为了解毒她选择吞服更大剂量的毒品,就如为了摆脱痛苦她决然走向痛苦深处。

  因为,如果连自责都没有了,她会更加孤单。她此时的崩溃是因为瞬间想起了之前的所有崩溃,她从未和他们别离,无论是否在马德里,是否在加拿大。

  阿莫多瓦不让胡丽叶塔流泪,对于他而言,【控制必须体现在大量的失控上,】所以他逼着她穿上色彩艳丽的衣裳,他把她的悲伤涂抹得愈加炫目,犹如断壁残垣因为被浓妆艳抹显得格外凄怆。

  人生就是这样造物弄人。尤利西斯在大海上四处飘荡,在各个岛屿之间流离失所。最残忍的还不是每一次惊心动魄的逃离,也不是逃离后发觉自己只是在同一个地方寸步难行。而是逃离和逃离之间的间隔。那种似乎天意忘了折磨的放逐,或者称之为休假。

  当胡丽叶塔差不多将要开始新的生活,拥有一个不让她固定终老的伴侣,我们回到电影开始:谢谢你,谢谢你不让我孤独终老。胡丽叶塔似乎第一次开始正常的生活,品尝红酒,看一场电影,来一次质量很高的性生活。甚至终于决定最后一次别离,离开充满过去记忆的这个地方,将自己的痛苦犹如旧家具那样丢弃一空。她犹如被蒙住了可以目睹悲伤的眼睛,被堵住了可以遭遇痛苦的耳朵。但一切没有新意,然后的然后,忽然她又耳聪目明。

  十多年辛辛苦苦维系的自我催眠被轻轻戳破,十多年以为终于可以接受的事情再起波澜。【我不喜欢买我已经有的书/会让我觉得苍老】她无意识地哀叹自己的老去,哀叹自己别离的徒劳无功。在她苍老的尽头,一切昭然若揭。

  女儿为何离她而去已经不再重要,人生所有别离中蕴含的咎由自取也变得微不足道。她只是想摔倒,只是想在街头和一切别离。【这整段时间里我真是有如身在沙漠,当她的信息传来时我简直像是龟裂的土地痛饮到了一场甘霖。】于是那个曾经被推走的他恰在此时翩然而至。那个曾经被反复强调我什么都不想说,也请你不要问的人呢翩然而至。人生从来不会就此罢手,人生通过那个他一直把一切看在眼里。

  他为她包扎伤口,他静静地等着她倾诉衷肠。这是噩梦后的清晨,这样的清晨带来凄凉的和解。我们看着胡丽叶塔终于放声痛哭,看着她说:你可以看这一切,然后弃若敝履。

  回忆有时候算是存在记忆深处的狗粮,可以续命,可以自我安慰这世界还有温柔落在自己头上。

  哪怕新的别离正要发生。我们可以进入无数的清晨,我们可以为了那些和解继续面对从未离开过的凄凉。

  【“安德罗墨达是什么人?”他问她。“她给锁在一块大岩石上,可是珀尔修斯拯救了她”。】

  我们就是如此被各种生活细节锁住岩石上,我们渴望着被拯救,渴望着跳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终究不是逃离,而是各种各样的和解,无论对象是谁,无论能不能熬到清晨。最后都可以像阿莫多瓦那样惊呼:

  【上帝,世上还有像我一样的人们,我不再那么孤单。】

  注:本文参考书籍

  1. 题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2. 《欲望电影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著

  3.《 逃离》 艾丽斯·门罗著

 4 ) 一如既往的阿莫多瓦和马德里,中二恋父狂毁所有

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在上映前就能看到市中心公交站,地铁站宣传海报。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阿莫多瓦的新作,却异常显眼,因为在红色的帷幕下苍老的胡丽叶塔就只显露出没有生气的头颅,我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某部恐怖片==当然之后知道它就是去了戛纳,但并未获奖的阿莫多瓦的Julieta。只记得看某位去电影节大v评价说,阿莫多瓦老了,但谁都模仿不来他那个调调(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个多月前的某一个下午,百无聊赖突然想到看一场电影,就打开最熟悉的电影院Renoir网站看到了Julieta的排片,2.9欧,加上税也就3点多欧,于是我赶快在网上选了位(还有很多空位)买了票等到八点多走过去。没想到一到点,整个厅都坐满了人,跟往常一样,这个电影院还是中老年人居多(也许年轻人都更喜欢好莱坞类型动作片或干脆在家宅)而这些人也是在片尾曲演职人员表放完之前不会闹闹嚷嚷离席的。和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比,这些老人也许更保守但其实更符合我们一直以来对中产阶级老欧洲的“刻板印象”,更有教养,人与人适当的,令人舒服的距离感,对,哪怕是在传说中民风热情开放的西班牙。在马德里这样“大”城市,是的,也许你会撞上“拐角遇到爱”的艳遇(但你心中是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在某个酒吧相逢多年不见的老友(你清楚知道几杯酒过后又是离散),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一样,但大部分时候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疏离感萦绕不去,这时候如果连一向被认作人类社群最坚实的纽带——血缘,都无从依附时,那种恐惧和无助,极度渴望另一个灵魂和自己分享人生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年老的Julieta切身的体会。

故事是典型的阿莫多瓦啊!还有什么比阿莫多瓦的主题更昭然若揭,更明目张胆就差贴张大字报在所有阿莫多瓦女郎脑门——男人是祸害!长得帅的更是祸害!如果你长的不帅不是祸害,大西洋彼岸的学院派老头子会送两个小金人给你!也许《对她说》是阿莫多瓦评价最高,剧本雕琢最细腻一部作品,却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女性在电影中是失语的,而且居然退化到“被观看,被欣赏”的地位,而在伦理上也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如果《对她说》是圆润的珍珠,那斯德哥尔摩症的《捆着我,绑着我》或充满人心算计再糊一脸宗教的《不良教育》就是宝石原石,从中你能一窥作者激烈的情感和对暗流下的人性的仔细玩味。而所有的这些在Julieta中都没有,是的,故事勉强自圆其说,但也就是一个很作很中二的家庭故事而已。

它延续了阿莫多瓦对色彩的掌控和好审美,即使片中出现了上个世纪祸害全世界,闪瞎狗眼的80年代“流行元素”,在电影中也不让人反感,雪夜奔鹿配合回忆的故事情节更是塑造出一种童话般不真切的意境,从海报上饱和度极高的红黄两色,极具戏剧感的构图也可见一斑。而“父亲”这个角色也一如既往地不讨好,《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个让人无语的“父亲”,《回归》那个一直没露脸祸害全家的父亲,大帅逼班德拉斯《吾栖之肤》的复仇者形象,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到了这个片子,女主他爸把生病的女主妈晾在一边和小保姆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男主戏份也不少,还有一个标志性的纹身,本以为会是一个内涵稍微丰富一点的角色,结果整片看下来,我就只记得他为出轨辩解“ Follamos tal vez en cuando" 时她老婆都要崩溃了而他就像说“我只是犯了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一样轻松自在,虽然我们(他和情人)时不时来一炮,但我还是最爱你的哟。。对,死后还一如既往祸害身边所有的女人,妻子和情人背负罪恶感一直无法释怀,深度厄勒克特拉情结的女儿忍辱负重,照顾几乎精神崩溃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而照顾她的动机居然是报复!是的,就这么照顾你,和你相依为命,让你以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女,然后我走啦,不带走一片云彩,Adiós~不会让你找到我滴~为什么?因为我的大帅逼爸爸虽然出轨,但是因为你和他吵架,他才作死赛艇结果game over,结果你就跟我说他出海死了,小三是个鸡,你也是个婊!如果没有你们那些破事,我现在还在和爸爸一起打鱼呢。。

对,女儿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中二,仿佛她的情商在她爸死的那个时候就彻底抛弃她了,就这么一个低情商货色居然还是一个影后!在没离开母亲之前,从小萝莉到18岁居然能一直表现得像二十四孝楷模,还做戏做全套,连她妈都以为她幼时至少还有个谈心闺蜜吧,结果一切都是演技。。。摊上这样心机婊女儿怪不得老年的Julieta总是一脸懵逼。

印象里最深的一幕是年轻的Julieta带女儿去看望母亲的时候,三代母女共处一室,多年患病的母亲醒来认出了女儿,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小孙女。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面一直如此非常强调母女或母子之间的羁绊,但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我只看到一个中二恋父狂是怎么折磨她母亲的。

本以为这样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至少有个豹尾吧,结果我又低估了阿莫多瓦的”温情“了,是的,女儿死了自己的儿子,想和母亲和解了(我了个大艹,真想唱”当初是你要分开...)当然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最后Julieta和男友开着车去找女儿,同样是最后的开车镜头,我还记得《捆着我,绑着我》里最后三个人在车里各有心事,耐人寻味的表情,而到这儿就只剩合家欢驶向幸福的彼岸了。在影像风格上阿莫多瓦还是阿莫多瓦,只是不复以往的锐利了。

阿莫多瓦女郎也一向让人津津乐道,甚至59届戛纳大手一挥给《回归》的每个女演员一个金棕榈。但这部戏里居然没有一个出彩的女性角色,当然剧本背主要的锅。另外,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的阿莫多瓦要拍戏,绝对一呼百应,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以大鼻子为人熟知的Rossy de Palma继续笑点担当,你能看到现在西班牙年轻演员中的当红炸子鸡,女主主演过《时间的针脚》,近年来难得的高质量高收视率的西剧,另外国家广播电视台的历史正剧《伊萨贝拉一世》女王也来客串了一把。可所有年轻演员的表演都没能给人留下“有演技”的印象,特别是女主演,年轻的Julieta,其实也不能说她的表演木纳,但就大荧幕而言,还欠火候。

最后我还是要给四星,情怀吧。。

对了,我去的电影院就是电影里Julieta和男友约会时排队的电影院, 闪过这个镜头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哈哈。不过应该拍摄有点时间了,因为看到当时的排片还有《一次离别》,当然除了排片以外,电影院本身几乎和现在一样,这就是他妈的西班牙啊。

 5 ) 不管,我就是要歌颂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6 ) 当阿莫多瓦遇上门罗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阿莫多瓦遇上门罗,朱丽亚变成胡丽叶塔,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当冷峭的北方撞上燃烧的南方,那个以懂得女人而著称的导演,放过了那些冰冷和节制中若隐若现的破坏式的激情与决绝,铺陈出的却是别样的纯粹与热烈。新瓶旧酒,这依然是一个阿莫多瓦式的故事,另外一个版本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正如小说中列车车窗外那头深夜奔驰于冰冷荒原上的狼,在电影中被置换为长了巨大的角从而显出一些魔幻色彩的鹿,阿莫多瓦也无意于重述门罗的故事。

《机缘》中的朱丽亚要挣脱的是被惯性禁锢的人生,来自遥远和寒冷的海岸线边的渔夫,仅仅提供了一个借口,一种方向。拖带病妻的处境和渔村中不无蛮荒意味的性关系格局,同朱丽叶亚严谨典雅的古典文学背景和循规蹈矩默默无闻的学者生涯恰成对照,在她的抛弃和重新选择中构成某种张力。不论是《机缘》中的抉择和逃离,还是《匆匆》中所谓的背叛,以及《沉寂》里晚境中回望的母女关系,故事始终只关乎女人单方面,破坏、逃离与回归,执念和婉转,激情与麻木,反而不一定关乎爱情。门罗直接呈现结果,而对过程中那些电光火石的刹那和曲折蜿蜒的思量的隐没,却反而使小说由一人一事的具体性上升至复杂而细腻的普遍意味。

阿莫多瓦把故事搬到了阳光灿烂,五彩斑斓的西班牙,色彩明艳的海边小屋甚至让人难以将其与一场阴晦而暴烈的事故相联系。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留着具有侵略性的爆炸头,深夜车厢里的亲密场景将这个故事引向激情和欲望的跑道,极具意味的自杀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联系也就被模糊化了。朱丽亚破坏式的自我抉择,被胡丽叶塔献身突如其来的激情又遭到背叛与伤害的故事所取代,依然是关于女性的故事,却不再只与单独的个体相关,自我抉择的格局也变身为爱恨纠缠和隐密与伤痛。欲望,出轨,母女关系,女性间的情谊……一切就此回到阿莫多瓦最熟悉的轨道,结尾是某种平息,不忘予人希望与温情,一如来自异性含情脉脉的原谅和抚慰。

节制自省的门罗,热情明快的阿莫多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幸好我们总能拥有那些以睿智的、新鲜的目光去打量它们的人。

 短评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

10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依旧是那么熟悉的阿莫多瓦。从托雷多到加利西亚,从安达卢西亚到阿拉贡,终至马德里,导演带着我们走遍了西班牙,那正是女主的一生。遗忘和记得,爱与慈悲。也许所有的悲伤情绪都由失去一个人开始,正如十二年的沉寂后女儿的来信,那便是她对于母亲最后的谅解。太过熟悉的马村内景看来总会觉得不真实。

12分钟前
  • L'éphémère
  • 推荐

实在难看到不能忍,阿莫多瓦最近几个片子蠢爆了。凭一个负罪感,就唧唧歪歪婆婆妈妈了整个片子,在“有一腿”的故事里头力所不逮不说,火车大海还有颜色冲撞之类的,简直是水货到不行了。无论爱情还是母女关系,虚假且无聊。对一个代表作不少的国际导演,真的不用太客气了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回归熟稔题材,格外得心应手,色彩明艳碧丽如雨后晴空,室内装置美术满分;故事极为顺畅,但在阿莫多瓦作品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无惊喜,收口也略仓促;火车上惊鸿一瞥的鹿,满怀心事的自杀者,中意这种灵光一现。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世代皆因宠溺下一代,而去疏远上一代。总有一个人,会让你疏远另一个人。但只有经历过失去的滋味,才能知晓这种“疏远”的伤痛。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25分钟前
  • JoshuaLi
  • 较差

看到最后差点要哭了。这部阿莫多瓦最新之作居然那么温柔。很多场景大色块的浅景深依然很阿莫,女佣设置透着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的影子。高明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不愧为现存坚持古典主义的中坚导演。

29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依然是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女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塑造得各各鲜明。悬疑减少了,但感情更加饱满。母亲对女儿的思念要像戒毒瘾一样的戒掉,这是何等深刻的情绪。当然最爱的还是颜色,鲜活明艳得都快溅出屏幕了啊~~~(好想把颜色单独抱走!!!)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仍然是阿莫多瓦最常见的情节剧设定,恋人与母女的情感纠葛,门罗的故事基础。视觉上仍是阿莫多瓦最热情的红,无处不在;感情上则是表面的波澜不惊、情绪暗涌。始终觉得阿莫多瓦已过巅峰时期,这一部也仅是其作品的中等水平吧。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浴巾擦头那段简直就像是变魔术

40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阿莫多瓦真是营造气氛高手,即便结束也要首如泣如诉的歌煽情。故事高度还原3篇小说。表演温润如水,核心虽是胡丽叶塔,完整交代了3代人关系,作为知识女性,逃离原生家庭,结识一位有病妻的渔夫,进一步再被女儿逃离……越活越孤独,一种哀婉的人生绝境,导演小改了结尾,一丝希望更能动人。四星。

4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4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不觉得有多好,阿莫多瓦中等水准....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新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大导演是下面几位:阿莫多瓦、诺兰、达内兄弟和法哈蒂。

5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58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