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天空之眼

战争片英国2015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杰瑞米·诺森  伊恩·格雷  菲比·福克斯  阿曼·哈格伊  艾莎·塔蔻  理查德·麦凯布  卡尔·伯克斯  金·英吉尔布瑞奇  加文·胡德  约翰·赫夫南  武西·库尼恩  

导演:加文·胡德

 剧照

天空之眼 剧照 NO.1天空之眼 剧照 NO.2天空之眼 剧照 NO.3天空之眼 剧照 NO.4天空之眼 剧照 NO.5天空之眼 剧照 NO.6天空之眼 剧照 NO.13天空之眼 剧照 NO.14天空之眼 剧照 NO.15天空之眼 剧照 NO.16天空之眼 剧照 NO.17天空之眼 剧照 NO.18天空之眼 剧照 NO.19天空之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4:41

详细剧情

  凯瑟琳上校(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率英国情报单位追捕一名女性恐怖分子长达六年,经由美军加入高空监视行动,好不容易在秘密基地找到疑似她的身影,特种部队准备活捉她时,高空侦查人员却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与其他人密谋自杀炸弹攻击,为了防止伤害,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当无人战斗机的驾驶员史蒂夫(亚伦·保尔 Aaron Paul 饰)瞄准目标后,却发现这个“秘密基地”竟然是普通的民居,而一名女孩更是跑进他的攻击范围玩耍,原本单纯的跨国逮捕行动瞬间变成复杂难解的反恐任务……

 长篇影评

 1 ) 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完美的结局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典型的电车悖论难题,是杀死一个人拯救可能被害的八十人,还是冒着八十人被害的危险,拯救一个人。

问题其实很简单,难的是选择背后的责任——这点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杀死小女孩,要被指责;而片中,两个老戏骨海伦·米伦和“斯内普教授”饰演饱经沙场的军官则明白战场上的杀伐果决才能最大化拯救生命,并且最后承担了“骂名”做出了袭击的决定。所以,艾伦·里克曼在里面说了一句话:永远不要对一个士兵说,你不知道战争的代价。这其实挺悲凉的,这些“冰冷”的“杀人机器”的责任却是救人,杀错人要受到指责,救不出人要受处分,归根到底,战争才是最残酷的。

围绕电车难题展开的单线剧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让人全程屏住呼吸,从一个简单军事行动逐层递进最终上升到人性间的斗争,转呼啦圈的小女孩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完美的结局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2 ) 不是道德悖论,只有功利主义

1. 一个小女孩还是80条生命?女政治家和将军在会议室里剑拔弩张。面对英国外长的质问,女政治家斩钉截铁地回答:“对,我会用可能的80条性命来换取这个小女孩活着。如果恐怖袭击发生了,那也是恐怖分子干的。” 似乎是典型的“电车悖论”对吗?从功利主义计算上,当然应该为挽救更多生命而牺牲小女孩,但从道德上看,生命却又无法直接叠加比较。 不过很可惜,虽然电影没有深入分析,然而女政治家差点说服在场其他人的核心论点,却并不是道德上的高尚。她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恰恰也是基于“生命的计算”。 2. 曾经有研究者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恐怖分子越杀越多? 为什么当美军进驻中东,实施了无数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后,当地局势反而无法控制了?难道每击杀一个恐怖分子,不会让邪恶的实力因此而削弱吗? 事实告诉我们,的确不会。但是为什么? 因为军事行动的影响力和宣传的效果。“不合时宜”的军事行动,虽然达到了直接目标。但却可能在当地埋下仇恨的种子。也许一次行动击杀了10名恐怖分子,但摧毁了两栋民房,误杀了一名平民。那么目睹事件的50个普通人就可能转而成为明年的恐怖分子。如果误杀平民的视频被传到Youtube上呢?不仅在当地,可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乃至美国本土的普通人转而奔赴中东,成为“高文明,高智商,高行动力”的恐怖分子。 对,就像天空之眼要打击的对象一样。白人美女,也是恐怖分子。 就算绝大部分人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算那段youtube的转化率只有0.0001%,但乘以播放总量之后呢?会有多少人加入?再加上目击者呢,比如小女孩的父母?今天悲痛欲绝的父亲可能就是明天满腔怒火的战士。 所以恐怖分子才越杀越多。因为面对以民宿为藏身点,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的恐怖分子,美军的军事行动,不可能100%的完美。 但为了最终消灭恐怖主义,他们必须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3. 所以在电影里,那个女政治家的论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发射了导弹,他们就赢了宣传战”,“如果他们去袭击了购物中心,我们就赢了宣传战”。 如果恐怖分子赢了宣传战,就会有更多的恐怖分子。天空之眼击杀了三个重要人物,阻止了一场袭击。但可能之后会因此诞生五个重要人物,发生无数场新的袭击。 现在的80条生命,和可能的更多条生命,你选哪个?这还是功利主义考量,还是生命的累加。 更糟糕的是,就连女政治家的看法也太乐观了。就算恐怖分子袭击了购物中心,他们也没输宣传战,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面貌啊。英国和美国,文明国家,面对恐怖袭击没有作为,他们依旧输了宣传战。死去人民的亲属们会更在乎陌生世界的小女孩吗? 怎么都是输。 但未来的“可能”无法估计,现在的恐怖分子触手可及,已经追踪五年了,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还是发射了吧。 政治家和军人也会为生命的逝去落泪,他们的泪水不是伪善。但所有人也都明白,最最最重要的,却不是小女孩的生命本身。 这就是文明国家对抗恐怖主义的悲哀。恐怖分子已经够坏了,所以他们再怎么坏,大家也都无动于衷。但文明国家你们呢?你们是最好的,如果你们有一点点不完美,如果你们也会有“坏的一面”,你们就欺骗了我,我就要去加入更真诚的恐怖主义。 真是一场历史级别的虚无主义。

 3 ) 导演的两难境地致使观众摸不着头脑

       豆瓣上很多影评都侧重于将本片归类为道德拷问的方向,无论是嘲弄西方的圣母情结还是理性分析军人在军事上的仁义是否正确,其实都是伦理学的层面在讨论本片。但这其实不是本片的主旨,导演的初衷其实非常明确:当一个群体——或民族或国家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谁来为这个选择负责。
       小女孩——很多人争执她的智商或其他方法也可以救她——其实根本不是本片的关键。可以是小女孩,也可以是小婴儿(如果恐怖分子就花100美元给4个小女孩站在他们屋子的4个角做人肉盾牌你怎么办?),即便屋子里面穿炸弹背心的恐怖分子也比小女孩大不了多少。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象征,这个象征可以是城管打死非法摆摊的孕妇,也可以是因为美国造就叙利亚内战而引起的大量难民,也可以是死囚强制器官捐助,中国经济滑坡或德国没有阻止希特勒上台。一个政策,一个民族的选择发挥作用势必会造成一个后果,而这个后果谁来承担。海伦米伦扮演的女上校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没有一个人敢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吗。”
       面对小女孩的出现,美国操作者提出道德问题,却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女上校渴望让每个人——不止是领导人——拿出点勇气,承担这个道德问题。先是整个政府团队,明显支持行动的占多数,但他们却不敢为自己的意见做背书。他们不停地找法律团队、外交团队甚至美国人来帮他们做决定。所有的人都支持他们的行动,但他们还是害怕。海伦米伦转向普通人,军事律师和风险评估员。军事律师立刻急了,“女上校,我只是一个律师,法律没有规定你不能这么做,但法律也保护你也保护小女孩。”这句话看起来是可以规避所有风险的回答,即,“我在这里只是告诉你行动的合法性,决定权可不在我,别想让我背黑锅。”风险评估员也非常恐惧,他只是个技术人员,他也没有能力评估确切数字,一切都是纸面的。女上校后来试图说动美国飞行员,但对方明显是新人,害怕背负道德审判。最后,女上校还是靠强权压迫了懦弱的技术人员,将风险数字降到50%以下来通过了行动。这就像是中国股市崩盘,股民赖证监会,证监会赖基金经理,基金经理赖公司业绩要求,最后国家抓了几个人,挂上牌子说这几个人造成了股市崩盘。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支撑、个人投资人急功近利赌博心态、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还会暴涨?这是需要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自省,做了决定就需要承担责任。
        以上就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图。但是为什么这么多朋友会认为这是一个道德拷问的电影呢?因为导演也有这个想法。他自己并没有确定以哪个角度来拍摄故事,又希望讲述如上的政治决策故事,又害怕这样的故事太枯燥,怕观众看不懂,于是大量点缀好莱坞大片的那种宏大叙事的主旋律镜头和动作场面。致使观众油然而生一种,“我一看就知道你要说什么”的感觉。这是导演自身的选择错误,造成了本片观影质量的大幅下降。这就像某个伟人说的:“什么都说就等于什么都没说。”这样看起来,导演自己也是不敢承担责任的一员啊。
       
       
         

 4 ) 推荐此片的四个理由

所谓的“天空之眼”是指美军的无人机,它能够飞翔在20000英尺的高空观察敌情,并可以携带导弹,如有必要,可以立即给予敌人精准的毁灭性打击。
美英联合追捕一个流窜在非洲的恐怖组织,这个组织的头目里有美国和英国公民。这个追捕行动实施了6年,终于有一天,在各方可靠线报的引导下,由海伦米伦领导的追捕小组将目标锁定在内罗毕一家富商的屋子里。在这个屋子里,恐怖组织正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自杀行动。由于情况的特殊性,追捕行动变性为斩首行动……
本片就是关于这次斩首行动的全过程。
推荐本片,理由有三:
1、演职人员
本片是艾伦瑞克曼的遗作。
本片由科林费斯制片。
第79届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女王》)主演。
《绝命毒师》里的小粉也在片中呈现了比《极品飞车》好无数倍的表演。
还有《权力的游戏》里被卡丽熙抛弃,跑来这里当大英帝国外交部长的大熊。

2、专业性
无论是坐镇指挥室的海伦米伦,还是环伺目标的地面部队,以及随时待命投掷炸弹的小粉,他们身上都褪去了演员的光环,展现出十足的军人风范。这不仅仅是说一大堆专业的军用术语,还有他们的神情举止,都俨然参军多年的战士。这种由内而外的专业气息和他们具有可信度的表演让观众时时紧扣心弦。
3、批判性
历史上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多了去,仅上述两项不足以构成推荐本片的理由。本片的亮点在于它无情的嘲讽了英国政府繁冗复杂的授权体系,和谁都不想负责任的踢皮球作风。这一块在本片占据了相当长的片幅,也极其精彩。影片还刻意将其与美国官员进行了对比,嘲讽指数瞬间加倍。
4、人性
没有人性的战争片就是政治宣传片,这种做法在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影视作品里较为常见。
本片在人性的展现上,虽然我觉得稍微有些煽情,但也被深深打动。不过本片绝不是简单的煽情,更不会因为要表现人性至上这种在西方影视作品里大行其道的观念而对结局作出明显不符合现实的刻意改变。直面惨痛的结局更具有冲击力。片名《天眼》,也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
基于以上,我推荐此片。

微信:野评人
20160615 20:06

 5 ) 对不起,这不是道德公开课的电影版

话说,某英美联合情报部门追踪到三名恐怖头目的下落,并准备用无人机导弹送他们上天。可就在此时,一名当地小女孩闯入了爆破范围,极可能因这次打击而丧命。

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决策,由此上升为牵涉甚广的道德议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恐怖分子执行自杀爆炸越来越近,一群军人、政客和情报官唇枪舌战,坚持己见又推诿着责任,他们最终如何抉择?这是《天空之眼》的基本情节设定。

稍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人类社会中不少道德困境是无解的,哪怕穷尽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也无济于事。

网上热门的欧美公开课,常用电车转轨杀一人救五人的经典案例,阐明这一结论。

《天空之眼》并非试图重申这一家喻户晓的常识,更不是要试图找一个人无我有的解答方案。它用全知的视角,高度客观地呈现一场反恐战争中的细部,把所有考量一一摆现出来,供观众辨认思考。

我们平常讨论道德困境,都是形而上,停留在理论假设中。大部分人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铁轨变道救人的机会,就像爱看推理小说的读者,极少会付诸实践谋取人命。但对于职业人员来说,反恐战争中的道德困境真真切切存在,并经常迫在眉睫,需要快速决断。

影片用了极细密的手法,从军事技术和政治程序入手,不带一丝保留地指明,不同于那些“最后一秒钟营救”的惊险片,许多道德困境,在现行体制下完全没有办法回避。小女孩是否该承受间接伤害,是经典的电车换轨难题的反恐变种,一样是两害难以抉择。

当年的引进大片《勇闯夺命岛》也有类似的困境,魔鬼岛上的80多名人质与整个洛杉矶的人口,必亡其一。当权者也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但并不太久就做出了决定,最后更是英雄力挽狂澜,千钧一发之际两边保存。那样的设置,更适用于迈克尔·贝的爆米花,体现一缕现实的复杂性,但又不希望观众作太深入的思考,以免影响了欣赏烟花爆破的兴致。

面对无解的难题,当局者如何作答,并让世人看起来似乎达成了两全其美,这才是《天空之眼》的核心议题。

打击恐怖主义与规避间接伤害,两种倾向,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在传统动作片中,一个政客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牺牲一个孩子来完成反恐指标,必然是令人不齿的。

但《天空之眼》一换位思考,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害死一个小女孩,要承受刽子手的舆论压力,而放跑恐怖分子炸死多少人,毕竟不是我直接开的火,反而责任较轻,名誉较好,情势瞬间逆转,观众的道德天平也随之倾斜。

所以,现实中没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奋不顾身,无论怎么选择,反正占领不了道德高地,没有脸谱化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或是蝇营狗苟的人渣,这就是身处政治漩涡中人的真实处境。

《天空之眼》无意成为大学公开课的教材案例,它犹如一部错置的《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人人都想话事,恨不得别人都听自己的,是一个争篮板球的局面。《天空之眼》则是人人有立场,又希望决策并非来自自己,是一个踢皮球的过程,最后踢无可踢,各自做出让步,达成博弈均衡。

所以《十二怒汉》是强调理性的平民戏,用事实证据说话,也有情绪失控,但毕竟每个人都是真诚的。《天空之眼》充斥了圆滑的官僚气息,人人倾吐对自己有利的场面话,用法理情理道义做包装,试图置身事外地把局面导向自己希望看到的局面,展示了人性的虚伪。而这种虚伪,又无法归结为人性之恶,而是深谙了道德困境无解后,一种顺势而为的处事方式,是生存的本能。

不同于他们的上级,片中的两名无人机操作员是新手,身处指挥连的底层,只有他们更多地从良心出发做决定,可谁能保证若干年后,他们不会成为其他角色那样呢。影片巨细无遗展示的这个揪动人心的反恐个案,是千千万万反恐战争的缩影。

反恐前线捷报频传,文明世界欢欣鼓舞,可那些为之献祭的无辜者,只能在少数知情者心中停留。开不开火的道德困境,终究无解,人类转而思考,如何承受代价可以令自己好受一些,遗憾的是,从《天空之眼》来看,这个答案也至今欠奉。

全片的题眼之一是“没人比军人更清楚战争的伤害”,学着去承受良心的指责,而不是对那个不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心存希望,是每个反恐者的入门一课。

影片在技术上也是无懈可击,导演加文·胡德以《黑帮暴徒》崭露头角后,漫改片《金刚狼》、太空歌剧《安德的游戏》不停尝试新题材。《天空之眼》是实时推进,即便没有《24小时》那样的倒计时,一样给人分秒争夺的紧迫感。

对白精炼,处处机锋,信息量密集又有条不紊地交代要领,一秒都不嫌多。狭小空间的场面调度十分出彩,无人机操控室、情报指挥室和会议室,几无冷场,飞蚊侦测更是令人手心汗。大小高潮落错有致,珠落玉盘般渐次抖出,扣人心弦全无松懈。

空袭前的最后谈判,节奏越崩越紧,通过室内平民视角和无人机上帝视角的交替,犹如一个持续加速的泵压机,不断将观众的情绪夯实,最后火光一现,将近90分钟的凝神屏息瞬间释放,展现了一流惊悚片把控力。相比之下,大多数摧枯拉朽的特效片顶多滋润一下眼球,无法唤起这份极致的心理爽感。(文/方聿南)

 6 ) 我们是如何面对道德悖论的

影片讲述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打击而产生的分歧。这对应着一个经典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在一个简单化的有轨电车模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人拯救五人。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当问题被具体化地放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 悖论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在电车问题中,更多人倾向于把“为了最大利益牺牲一人”当成一个标准答案。而选择不作为则可能被斥为伪善。但在电影里,导演带着观众观察并参与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天平的这一边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样冰冷的数字,而是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下一秒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这对人心灵上的冲击远比一百个人死在新闻里大得多。更不用提选择者还要面对因道德和舆论压力产生的自责。这种状况下你还能轻松地做出理性选择吗?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出于感性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2. 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决定?
从上个问题的答案中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战胜感性,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理性地做正确的事。电影里的英国军方基本上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他们容忍小女孩的牺牲,极力促成通过飞弹打击的提案,因为他们知道放走恐怖分子必然导致更大伤亡。Benson将军、Powell上校都不是冷血无情的人,前者接到任务之前还在给女儿选购玩具,后者是吵醒了小狗也要说sorry的慈祥奶奶。但投入“战场”的他们,一个是把娃娃交给助手再走进会议室,一个是从睡袍换成制服。导演有意地强调这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说服自己冷静客观,军人只能把人性放在一边,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正如Benson将军所说,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相比于理性的军人和作为感性代表的女官员(她始终坚持宁愿冒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风险放走恐怖分子也不直接作恶杀死小女孩),我们大多数人同时受到感性与理性摆布。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伦理困境中更举步维艰。于是我们首先会下意识地选择推脱责任,把伦理困境推给别人解放自己,正如片中大部分政府官员的所为。也许在屏幕前的我们可以肆意嘴炮指挥这些大人物们应该作何选择,但当责任真的压到个人的肩上时,我们也许会同样选择把决定权交给他人。

而当问题推不掉的时候,我们仅剩的选择就是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假装感性理性上都过得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当飞弹伤害到小女孩的几率被评估为65%的时候,大家还在踢皮球;但当局势变得已经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皮球再也踢不走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的?他们几乎是通过层层压制把伤害几率硬是降到了45%。这个45%是怎么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表面上展现的由Powell少校和她的手下做了假,而是背地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每个人一定都清楚:如果真有可以减小对平民伤害的方案,一定早就被提出了,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忽然冒出来。大家不敢去仔细质疑,因为所有人都已经等这个自欺欺人的数字太久了,只不过最后总得有一个人来做这个脏活而已。 所以面对道德悖论,我们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就算回退到那个简单的有轨电车模型也一样。仔细想想:五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难道真的就更关心五个人的死活吗?还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呢?

3. 在决策中是否应该给理性派绝对权威?
按照上面的假设,如果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很可能只有理性派才能做出对大众福祉有切实意义的客观选择。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把决策权交给这样一个理想的群体呢(假设他们值得信赖)?我觉得仍然不能。一味牺牲少数,追求群体最大利益,最终会走向漠视人性的极权。这就由原本一个两难局面下的无奈选择变成极端了。

在影片前半部分,公务运作上的繁琐程序、取悦宣传战争的政治正确看起来非常冗余繁琐,给军方行动带来了太多麻烦。但到影片后半,细想一下,其实人性关怀正是在这些冗余程序的庇护下才赢得了片刻喘息。正是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影片中提到的“一段youtube影片就可以导致革命”),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直接被视为草芥。


所以对于道德悖论,答案仍然是——无解。我们在观影之初,也许会觉得影片中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随着边看边思考,又会觉得其实整个程序没有一步不是在合理有序地进行着。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的苦难都来源于人错误的选择,于是我们尝试探索错在哪里,寻找办法纠正。但探索的结果往往却得出这样结论:原本的一切选择都没有错,我们深恶痛疾的丑恶已经是万般无奈下最合理的存在。比起当初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样的无奈才真的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绝望。影片尾声,随着我的思绪陷入这样的绝望,那架无人机也飞进了一片无边无尽的阴云。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细节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前面说过的Benson将军、Powell上校不再提。美军这边,两个无人机驾驶员进入指挥舱之前也是轻松地聊着生活话题。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几个小角色更是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里逃生的肯尼亚当地探员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就连本来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坐稳反派的恐怖组织士兵,在片刻犹豫后也居然放下机枪决定送小女孩去医院。承接之前的话题,让我进一步想到:也许决策层可以最终抛出解决一切道德悖论的万能方针,但具体执行它们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拿那个肯尼亚探员来说,在所有参与任务的军事人员里,他根本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悖论的是非,但他会尽自己所能行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拼死拯救生命。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即使知道理性选择最优的我们也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它。也许这才是对道德悖论最理想的答案吧。

 短评

真的真的很精彩,短短的102分钟观众就一直在被不同的视角观点来代入审视一件可能真的每天就发生在那些地区日常的事情。不同利益的争辩,复杂的政治角力由海伦米伦带领一众演员成功的完成了。前半部分气氛渲染一流,到最后则真的跟着紧张同呼吸。粉粉穿起制服也是又帅又好看,RIP Rickman。

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操,看得我都想冲进去买饼了。

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太圣母了 妇人之仁 看着着急 (怎么没人关心当地探员的死活?!)

11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推荐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14分钟前
  • 东遇西
  • 较差

"小善即大恶,大善即无情"★★★★

15分钟前
  • Q。
  • 推荐

看的我直想吃面饼 -_-||| (就着这碗主旋律鸡汤)

18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伪善。影片本意无非是想展现西方“文明人”的人性纠结,但效果却恐怕适得其反,观众从中看到的却是西方“文明人”的冷酷和伪善,看完本片你也就能明白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穆斯林选择自杀式恐怖袭击来对抗西方入侵了。

20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Snape教授了,泪奔...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节奏和视角切换很流畅,但主题跟《战略特勤组》一样迂。那个是“反恐居然要用刑?”,这个是“导弹居然会误伤平民?”——多新鲜呐。下一步该是“打仗居然要杀人”了吧?——《血战钢锯岭》就要来了。

26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完美反映英美政客对于反恐的不同观念和不同决断/讽刺的是让射杀行动变得复杂的小女孩被编剧塑造成了一个家庭思想先进,不拘于生活大环境学习数学会玩呼啦圈的形象,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忍不住想如果小女孩是一个早中晚拜阿拉的设定,不知道观众对她的紧张会不会少一些。

31分钟前
  • Sailor Meow
  • 推荐

剧力惊人,全程屏吸,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行动之中展现政治与人性之间斗争,视角多远,视觉格局也不大,但是故事的广度与深度让其他的反恐片望洋兴叹。

3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一起看的朋友说,应该叫“推锅之战”。

35分钟前
  • 默音
  • 还行

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电影里的美国国务卿来中国还是和中国人打乒乓球。

39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3.5星吧。墙裂建议片名改成《卖大饼的小女孩》,一群踢皮球的圣母婊静等小女孩卖完大饼,都怪老马没有把农村电商深入千家万户,不然小女孩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分分钟卖掉数亿张大饼,大饼连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参考影片《战略特勤组》

4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i)左派反恐着实太懦弱(ii)官僚之间推来推去被刻画得很好, 有一点yes minister的影子(iii)英国内阁里面的那个女的跟nicola sturgeon一样讨厌(iv)片尾出现"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字样(v)政治家怕民众在某种程度上也真是悲哀啊(vi)用昂贵的技术去瞻前顾后地打恐怖分子这战争怎么打得赢...

44分钟前
  • lowai
  • 力荐

典型的“电车难题”悖论:非常精湛出彩的群像演技,气氛渲染到位,张力十分紧迫。当每个人都在一个环境下做“不得已”的事情时,焦虑才是人的本能。政客考虑政治影响,军人考虑行动得失,操作员唯有服从命令 #美国政客都是“干死丫的” 英国政客都是“我不能负责啊”#

48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构架简单但探讨深刻,对法律外交等的说教也是做得很足。看到飞鸟和甲虫真的很出戏。恐怖主义最可怕的一点,是让想要对抗它的人也变得和它一样不择手段,我们一起见证了一次“文明”的杀戮。PS: In memory of loving Alan Rickman

52分钟前
  • 吃查3000
  • 推荐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冲着高分拖的,怪我没先做好功课。这种等级的军人会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延迟下手,Are You Kidding Me?

57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为什么英国的政治搞不好了,弄到了全民公投退欧的这个场面。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说的好听点是考虑人权,说的不好听是为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决策模式还怎么和恐怖分子做战,这是战争,这不是打游戏。

1小时前
  • 梅洛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